雷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025-04-06 15:33:3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轻微的水沫带浮点,北风吹的很高,形成大块的带负电的雷云,大水滴带正电,凝聚成雨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带大量不同机型电荷雷云之间,和雷云与大帝之剑形成了强大的低昂长,当电厂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大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迁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使空气急剧碰撞震动,发生霹雳轰鸣。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参考资料: 《过电压防护及绝缘配合》张纬钹

回答2:

 雷电: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响声。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 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 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回答3:

sszhyg 进入夏季,强对流天气增多,气流在对流过程中因磨擦而带电形成带电云,当带两种电荷的云层靠近时,或当带电云较低时,地面感应出相反的电荷,带电云层之间或与地面之间,形成很强的电场,当有带电粒子进入时就会被加速,进行高度运动,这时又会碰撞空气分子,使其电离,它们再加速,再碰撞,在瞬间产生大量带电粒子,形成放电通道。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粒子相互碰撞,电场能在瞬间转化为机械能,又转化为内能,产生极高的温度,气体急剧膨胀而产生爆炸声(就是雷声),极高温气体向外发光就是闪电,雷电的那道闪亮的弧线就是放电的路线。这同时还会伴随差大规模的电磁波辐射。

回答4:

这个就是自然现象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