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楚庄王3年不鸣,3年不理朝政,为何后来能一鸣惊人呢?

2025-04-08 15:23: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如果没有那段处心积虑的岁月,不说后来的一鸣惊人、称霸问鼎,楚国恐怕已率先上演类似于“三家分晋”或“田氏代齐”这样的惨剧了。

可怜的傀儡

初继位时的楚庄王,是如假包换的傀儡。

楚庄王继位时不足20岁,令尹成嘉独掌朝纲,“监督”和辅佐楚庄王处理楚穆王的丧事。

在成嘉外出讨伐叛乱时,留守在郢都的斗克等人图谋叛乱,宣布郢都戒严,并派人刺杀成嘉。在刺杀失败后,成嘉带兵回来围郢,斗克挟持楚庄王逃出,试图另立政府!结果,途中被杀,楚庄王获救后返回郢都。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成嘉,还是斗克,都是若敖氏的成员!

换而言之,楚庄王即位之初,面对若敖氏的内斗,楚庄王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的楚庄王,是如假包换的“汉献帝”。国政早已操持于若敖氏之手。
三年不鸣,实出无奈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他不问政事,朝政尽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把持,并非楚庄王刻意“放飞自我”,而是确实手中无权。

我们都知道,春秋中期开始,世族分治的势力不断壮大,开始影响诸侯君权。在晋国、齐国这些老牌大国尤其如此,他们都先后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种世族替代、颠覆诸侯君权的事情。楚国当时的情况,比晋国、齐国更加严重。

此时的楚国,也面临着类似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危险。

楚国疆域内多山地、丛林、湖泊,境内各处文化、习俗迥然不同(翻过一座山,两边说话就彼此听不懂了,这在今天的许多旧楚地还存在这样的情况),直接治理的难度极大。

因此,楚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采取类似于“盟约”的方式达成兼并。这使得王权威严常常十分有限。此时,若敖氏的影响力已经凌驾于楚王之上。

因此,无论晋国攻打蔡国(楚国小弟)时、庸国、麇国组织群蛮、百濮叛乱时,楚庄王都毫无作为,没有行使诸侯君王的权力。

不是不想行使权力,而是没有权力可以行使。

危难时刻,雷厉风行,一举翻盘

对于楚庄王“宅三年”期间的作为,我们不得而知,但参考楚庄王“幡然醒悟”后的雷厉风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楚庄王在这三年期间实力的积累。

楚庄王四年,在楚庄王的引领下,迅速击败了麇国、庸国的叛乱。不要小看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庸国是当时的“西方大国”,其君主是侯伯,比吴、楚地位都要高。东威楚,西制秦,实力十分强大。

在与庸国作战时,楚国一度想要迁都。在“我可往,寇亦可往,迁都没用”的分析下,以诈败骄敌,才击败庸国。并在楚庄王四年,即楚庄王“幡然醒悟”的第一年,就灭了庸国!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此战中,除了若敖氏的斗越椒等人外,此战中的杰出人物,大将为贾、师叔潘尪,都不是若敖氏的成员。其中,蒍贾早在13岁时就说若敖氏的子玉“不堪大用”,是若敖氏的老对头。

经过三年沉淀,楚王已有了自己的力量,养由基这样的神射手或许就在其中。

这些新崛起的势力,后来与若敖氏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可见,经过三年的“放飞自我”,楚庄王从一个早年听人若敖氏摆布的傀儡,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自己实力班底的诸侯!

平定若敖氏,走上争霸之路

在楚庄王“幡然悔悟”后,“所诛杀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进行了政治洗牌。伍举、苏从等当年“死谏”楚庄王的人物得到重用,“人心喜悦”。

毫无疑问,这个政治洗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若敖氏。

由于若敖氏在楚国根基深厚,因此,这个明争暗斗的过程持续了好几年。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在抗庸战争中崛起的蒍甲,此后担任司马的他与令尹斗越椒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斗越椒发起反叛,囚杀了他。

回答2:

因为楚庄王这三年的时间都在韬光养晦,虽然他没有理朝政,但是他这期间都在观察朝中的大臣,重用贤臣,摒弃奸臣,所以最后才能一鸣惊人。

回答3:

因为楚庄王在养精蓄锐。楚庄王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说可以一鸣惊人。

回答4:

楚庄王是一直在隐藏自己,来巩固自己的实力,最后才能够达到庄王问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