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天然湖泊的蓄水作用: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对长江的径流量,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汛期来临时,能够储存一部分水源,比如鄱阳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吞吐型湖泊,夏季的洪水期,蓄水量大,湖面宽广,浩渺无际,冬季的枯水期,湖水水位剧降,滩涂裸露。
无论是我国的长江流域,还是我国的黄河流域,都有大量的天然湖泊,人类可以利用天然湖泊来调节洪水。近些年来,我国的长江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库,也能够很好地调节长江的径流量,枯水期可以补水,洪水期可以拦截一部分洪水来蓄水。
2、我国雨带是移动的:当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时,暖空气推动雨带北移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此时,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会进入到汛期。夏季,我国北方地区的降雨量虽然明显小于南方地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黄河流域的降雨量70%集中在夏秋季节,并且经常出现暴雨,河流呈现出暴涨暴落的态势。
扩展资料:
我国的降雨主要是季风带来的,所以,雨带是由南向北推进的。雨带的南北移动,深受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影响。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降水量皆集中在夏季,每年的6月初,来自南方的暖空气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华南地区汇合,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到了6月中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移动到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故而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降雨,也称之为“梅雨”,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升高,日照强烈,有时甚至形成伏旱天气,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过后,有可能紧接着进入到伏旱天气,伏旱天气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伏旱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农田需要人工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