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强度的单位是N/(mm)^2。
单位N/(mm)^2(MPa)指的是单位面积内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力。
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材料经过屈服阶段后进入强化阶段后随着横向截面尺寸明显缩小在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称为抗拉强度或者强度极限(σb)。
计算公式为:σ=Fb/So
式中:
(1)Fb--试样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单位:N(牛顿);
(2)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单位:mm²。
扩展资料:
国内测量拉伸强度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来进行材料抗拉/压强度的测定。
对于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载荷就是断裂载荷,因此,其拉伸强度也代表断裂抗力。对于形成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对于钢丝绳等零件来说,拉伸强度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性能指标。
拉伸强度很容易测定,而且重现性好,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如疲劳极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也作为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产品质量和工艺规范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拉伸强度
是N/(mm)^2。 以N/mm2(MPa)为单位的拉伸强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强度。拉伸强度的计算:
公式:σt = p /( b×d)。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
一般计算时采用的面积是断裂处试样的原始截面积,而不是断裂后端口截面积。
扩展资料
拉伸强度的单位为N/(mm)^2(MPa)。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最大能力。
抗拉强度的实际意义:
1)σb标志韧性金属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但这种承载能力仅限于光滑试样单向拉伸的受载条件,而且韧性材料的σb不能作为设计参数,因为σb对应的应变远非实际使用中所要达到的。
如果材料承受复杂的应力状态,则σb就不代表材料的实际有用强度。由于σb代表实际机件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且σb易于测定,重现性好,所以是工程上金属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标志之一,广泛用作产品规格说明或质量控制指标。
2)对脆性金属材料而言,一旦拉伸力达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断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用于产品设计,其许用应力便以σb为判据。
3)σ的高低取决于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在屈服强度一定时,应变硬化指数越大,σb也越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