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025-04-15 18:05: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石羊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绿洲化推进

  绿洲化过程指在荒漠条件下,人工培育形成绿洲灌耕土的过程。石羊河流域过去多为荒漠土地,自然条件严酷,生产力低下,经过人类垦殖,引水灌溉,土壤由原干旱的生境变成了湿润生境,经过耕作熟化和栽培作物,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得到改善,肥沃性提高,形成绿洲灌耕土。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武威盆地拥有灌溉面积14.58万hm2,比建国初期的1950年12.73万hm2增加了1.85万hm2[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工绿洲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石羊河流域内人口(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从上世纪50年代的9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290万,2000年绿洲灌溉面积增加到32.67万hm2,致使农田灌溉用水相应大幅度增加。据笔者调查,仅凉州区风沙沿线的长城乡五墩村,在80年代初,耕地面积不足667hm2,到2007年为止耕地面积已超过1333hm2,流域下游的人工绿洲化过程更为惊人。

  2.沙漠化扩展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石羊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地区,下游民勤西、北、东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有丰富的风沙资源,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风沙活动频繁,沙漠化加剧。据调查,2000年石羊河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7711.9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06%,下游民勤县域内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3%以上,风沙危害严重,一些绿洲被迫逐步退缩。由此可见,石羊河流域的土地严重沙漠化,且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并以下游为甚。

  3.沙尘暴频发

  沙尘暴是以风沙活动为特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生态罕见恶化,沙漠化的另一种表现。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强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危害越来越大[2,4]。据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沙尘暴频率有所增加,仅半个世纪共发生60余次,危害加大。如发生在1993年5月5日的特强沙尘暴席卷我省河西5市,风速25m/s,影响到我国华中及太平洋地区。原林业部组织的专家对这次沙尘暴造成的危害进行调查评估表明,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仅河西走廊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36亿元2010年4月份发生在民勤的特强沙尘暴,风速达28m/s,损失严重。在短短的18年里就发生了2次特强沙尘暴,为历史以来罕见。沙尘暴不仅对本区域生产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存环境造成直接威胁,而且对周边地区、甚至于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4.水资源减少

  在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是影响绿洲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最为关键的因素[1]。石羊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水资源单元,其流量持续逐年减少。从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河川径流量呈逐年减少的态势。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属区6条山水河上世纪50年代年均径流量12.46亿m3,90年代下降为8.59亿m3,减少了近1/3。尤其是进入民勤的水量,上世纪50年代为5.94亿m3,80年代减少为2.30亿m3,90年代只有1.50亿m3,2000年仅1.00亿m3,不足原来的1/5。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属区多年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700m3,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3300m3/hm2,分别是全省水平的1/2、1/3,全国水平的1/3和1/9。尤其是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干旱极限标准。因为上游来水减少,民勤只能不断加大超量提取地下水,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全县共打井11000余眼,近年平均每年提取地下水6.0亿m3(合理提取量1.2亿m3)。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矿化度升高,普遍在3g/L以上,局部地区高达10g/L。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变坏。

  5.植被退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植被趋向干旱化类型演化。森林砍伐和草地过牧,祁连山的森林植被向草原化演变,草原向荒漠化演变。甘肃境内的祁连山林区,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40年代的22.4%下降到本世纪初的14.4%,森林面积由31.6万hm2下降到了12.0万hm2,近1500km2的林草地被垦殖,水源林不足550km2,植被覆盖率仅40%左右。中下游农田防护林长势减弱、衰萎,树木出现大量枯梢现象,有害生物滋生蔓延,使防护能力降低,低温霜冻、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受到日益严重的影响;流域下游气候干燥少雨,风沙活动频繁,沙漠边缘和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林草保有量逐年减少,维护沙区的沙生植物衰败、死亡,植被覆盖度下降。区域内灌木及灌丛草甸大面积退化,并逐渐被骆驼刺、红砂等旱生和超旱生草甸植被取代。据研究,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植被群落组成的旱生化程度加剧,群落结构的复杂性降低,植被种类减少,植被类型由20世纪50年代的19个荒漠植被群系减少为目前的9个,植被退化明显。

  6.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祁连山分布着多种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涵养水源功能强,成为祁连山天然“水库”,为石羊河提供主要的水源。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导致林牧、林农、林矿矛盾突出,森林草场退化,植被覆盖度下降,水源涵养功能减低,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暴雨季节,洪水高峰形成时间短,切冲力强,破坏性大。泥沙、漂砾物常常淤积河床、水库。据测算,洪水泥沙含量最高达590kg/m3,全流域上游山区的10多座水库不同程度地减少有效库存1/5~1/8,给区域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