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菱形理论的产生背景

2025-04-12 02:05: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关国与国之间从事贸易的利弊分析和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理论学说也分流多派。从十六至十七世纪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理论”,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到本世纪初期强调国家资源优势的“Heckscher—Ohlin理论”,到六十年代中期雷蒙·弗农提出的“产品成长阶段理论(又叫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再到七十年代出现的着眼于有限市场、规模经济和捷足先登者优势的“新贸易理论”等,无不试图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提出更完善、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理论。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便是这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迈克尔·波特进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目的非常直接和清楚:他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及其理论是他与同事对遍布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
如同在他之前的新贸易理论学者们一样,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为何日本在汽车工业经营如此出色?为何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为何德国和美国在化学工业占尽优势?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eckscher—Ohlin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揭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