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觉得明朝的江山都被自己给打下来了,明朝使用大量火器还是斗不过自己,只靠冷兵器都能将明朝打得落花流水,说明明朝的火器也不怎么样嘛。还不如自己冷兵器骑马射箭的。
那时候,明朝末期,贪污腐败军队里也是亏空,军饷发不出,那些武器都没钱更新换代,年代久远也没修理,一堆破烂不能完全代表明朝火器的真正实力。清朝虽然骁勇善战,马背上的民族,但是京城的门也不是清朝的人自己攻下的,是吴三桂开门引清兵入关的。
但是清朝的人比较自我,没有汉族人的比较包容的想法。入关后,大局已定,要求汉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族压迫政策。并且清朝的人虽然也有用到明朝的火器,但是那是拿来主义,直接拿来用,用完了就算。明末清初的那些大炮,火枪等质量还是不够好,受天气影响很大。要是阴雨天气的话,一打湿了就不能用,也很有局限性。但是清朝并没有让那些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工匠进行改革。怕这些汉人工匠一旦受到重用,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乾隆时代,下令闭关锁国。火器的发展更是止步不前了。有句话叫不进步就是退步。后来鸦片战争,清朝被外国列强欺负,外国的各种火器速度质量方面都比清朝的先进,冷兵器已经不吃香了。痛定思痛,洋务运动开始,清朝花大价钱从外国进口先进武器。但是还是赶不上别人的研究发展的速度。
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始终认为,清朝的立国之本是“骑射为长”,“弓马取天下”。在他们看来,军队放弃骑射,改用火器,是数典忘祖之举。基于这种理念,清朝统治者不可能重视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这样一来,当明朝留下的火器被消耗殆尽了后,清朝军队又回到了“刀矛弓矢”的冷兵器时代。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火器的质量并不高,在运用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火药容易被雨水打湿,导致无法开枪,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比如点火速度很慢,射击行动缓慢的步兵,还能从容开枪,一旦遇到行动迅速的骑兵,就有来不及开枪的情况;比如火器射程不远、精准度不高等。那时候火器部队必须与步兵和骑兵配合使用,否则战斗力会大幅度下降。既然有了一支强大的步骑兵,为啥还要火器部队呢?
清朝不愿意发展和使用火器,还有一点隐忧。清朝统治者向来认为,汉人很擅长使用火器,而满人擅长骑射。如果在军队里大规模推广火器,必然会导致汉人在军队里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清朝统治者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清朝禁止绿营拥有火炮等大型火器。少有的一点火炮,都装配于八旗。清朝初期,朝廷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祭祀仪式上,八旗军队会操演火炮。到了清朝末年,连这仅有的火炮操演都失去了军事演习的意义,变成一场漫不经心的游戏:
“军士们有的漫不经心地坐在帐篷里,抽着小烟袋。有的边吃早点边与卖小吃的聊天,还有的在缝补裤子。似乎没有人关心即将举行的操演。”
眼光狭隘,总认为八旗子弟天下第一,动力不足,凭借落后的武器,依旧能平定叛乱,然后就是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