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幸福感
最近,遇到了一个很新鲜的说法——推迟幸福感。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推迟幸福感,真是闻所未闻,新鲜的紧。
和推迟幸福感有关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位财务专家找心理医生治疗,因为她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工作疲于奔命,并且充满忧虑。当心理医生测试下来,发现这位财务专家非但智力超群,而且能力出众,那她是如何让自己陷入如此窘境的呢?一开始,心理医生总是不得要领,后来,在谈到蛋糕这个话题时,终于有了眉目。这位财务专家很喜欢吃蛋糕,心理医生就借机问她,更喜欢吃蛋糕还是更喜欢吃蛋糕上的奶油?她立马回答:“当然是蛋糕上的奶油了!”“那你平时吃蛋糕的时候,是先吃蛋糕还是先吃奶油呢?”心理医生又问。“奶油那么好吃,当然先吃奶油了!”财务专家笑着答道。
如此,心理医生也大致明白了为何这位财务专家能力卓越却让自己屡屡陷入了困窘之境。经过证实,果然和心理医生预料得一模一样,这位财务专家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日常时,和自己喜欢先吃奶油的习惯如出一辙,先用一个小时完成大部分得心应手的工作,而需要挑战的工作则是留给剩余的六个小时。而因为这项工作富有挑战,这位财务专家就在余下的六个小时内不断地犹豫踌躇,却直到下班都迟迟没有做出决策……这就是她屡屡将自己困于工作中无法自拔的前因后果。
归根结底,就是缺乏推迟幸福感。心理医生对这位财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你不试着先在工作的第一个小时完成这项富有挑战的工作,这样,你余下的六个小时可以很愉快地度过,而且工作都可以顺利完成。难道先经历一个小时的痛苦,接着六个小时的幸福,不比一个小时的幸福加上六个小时的殚精竭虑来得划算吗?这位财务专家这才如醍醐灌顶一般,好在她拥有较强的意志力,不久,她工作起来就如鱼得水般欢畅。而她都将这些归功于心理医生的推迟幸福感。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自己,不正是另一个她吗?每周一篇的叙事,我总要到周六才去完成,不是不放在心上,一周都踌躇犹豫着,却迟迟不动笔,只有到deadline的一刻,才会奋笔疾书。想想,一天的痛苦加上六天的幸福,难道不比六天的痛苦加一天的幸福来得划算吗?这个答案自是不言而喻的。
推迟幸福感,其实就是克服自身身上的弊病,既要看的到幸福,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意志,战胜眼前的磨砺,脚踏实地走在开创幸福的道路上。
幸福不是空想,而是行动。推迟幸福感,恰恰是在创造幸福,迎接幸福。
延迟幸福感心理学上叫延迟满足。
保持延迟满足感可以锤炼出坚毅的品格。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攻克一个难关,内心会情不自禁的感到欣喜,鲜花和掌声更会让我们的信心得到极大提升,这是每个人的正常反应和表现。但福兮祸之所伏,失败的痛苦往往就从成功的狂喜中开始,所以要及时放下成绩,立刻停止满足。要甩开成功的包袱,远离短暂的迷人的舒适区。要继续保持坚定的目光,锚定更远的目标,在持续奋斗中增强精神的硬度,锻造坚毅的品格,收获更大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延迟满足感也是毅力的另一种解释和体现。
保持延迟满足感可以创造出持续奋斗的方法。一个人的延迟满足感程度越高,他就越有耐心,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对待获得越淡泊,对待失去越淡然。他就越会在热烈中保持清醒,越会在躁动时学会自持,不汲汲于一时的名利。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谈及自己成功的秘籍时说最他自豪的特质就是拥有延迟满足感,在创办今日头条后,并没有满足于巨大流量带来的利益诱惑,而是继续深耕计算算法、研究用户需求,持续不断推出了像抖音、火山视频等优质产品。
从心理学角度看,延迟满足就是人为提高自我满足的“阙值”,上学时考个好分数才会开心,工作后完成一项任务才有成就感,到后来非要买个房有辆车才感觉是成功,这就是自己对满足的临界点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可能不再满足世俗的成功,或沉浸在物质的满足中,转而开始追寻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满足。
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童年阶段,提到了需要培养“延迟满足”即自控能力。这是学者罗腾伯格提出的观点,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延迟满足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是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我理解的延迟满足就是学会等待,学会接纳,抑制冲动,坚持不懈的表现,从而最大限度得到成功(成长)的综合能力。【1】延时满足让焦虑感适度却不烦躁。备考倒计时的天数一天天的减少,接近考试的日子一天的临近,按计划的进度在一点点的进行中,这感觉很好,有些许的焦虑,但却有妥妥安全感,自我掌控的节奏感。平常心对待,不被一定要即时满足感劫持了大脑,专心专注于当下对各知识点的掌握,不时还可以通过解答考友的疑问促进自己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延迟满足,使更多的可能性实现,可让心境趋于平和,不急不缓刚刚好,可让掌握的内容更扎实些,可让自我接纳线更宽泛,透现象看本质……平常心对待备考,考过了是收获学习的成果的检验,未通过却可以收获学习路上的各种体验。无论如何,学习是没有止境。而延迟的满足,带来的是静待花开的奇妙之旅。【2】延迟满足让关系更融洽,让信任更可靠。晚饭后先森躺在沙发上看手机,我收拾碗筷洗碗,交待先森出去遛狗。待我收拾完厨房出到客厅,先森还在沙发上躺着,没有出门遛狗。我不急不催,相信他会去做,不在于必须马上立即就去。不一会他主动和我说刚处理件工作上的事,现在出门去遛狗。暗自窃喜,延迟满足的力量,抱怨君、愤怒君、唠叨君都放假了,惟独体贴君耐心君陪伴内心。
曾有印象一位学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自己插枝绿色植物苗苗的经历,插了快2个月,按时淋水施肥,就是不见小芽冒出。终于在某一天,以为它已光荣的成为枯枝一根,动手将它从土里挖出,不曾想,埋在泥土里的根枝已冒出了嫩芽,估计再过时日小芽就会破土而出。可我们的焦急却让这颗小芽夭折在湿润的土壤中。
只叹在这浮燥的年代,速成,即时已掩盖了太多的有可能的幸福与精彩,成为了浮燥、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奴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独特的个性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按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发展,时间会给出完美的答案,带来延迟满足的幸福感,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你得不到一件东西,或者追求不到自己喜欢和爱的人时,心理学有个词叫:“延迟满足”。
懂得延迟满足的人,能减少自己的后悔,从而追求到更加适合他的东西和人。从投资中国平安这三年,我从之前亏损到每年收益率才25%到今年行情现在收益率75%,我收获满满,幸福满满。那么,先回答一下,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官方表述是:用现在的钱,换将来的【正】收益。
这句话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而且我还加了一个“正”字,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可是有一个词叫“变”,正因为变,所以简单的概述还不够,还需要其它词来衬托,我想到是成功的概率和修行。
总的来说就是用现在的钱,投资大于80%以上成功概率,在投资的成长路上不断学习、领悟修行,并且延迟满足,那么换将来的正收益,才是正投资。只有正投资,才算是成功的投资。
好股票=好公司+合理估值
投资是一场修行课
在A股上跌跌撞撞一路走过来,在成功与失败者不断学习成长,看过巴菲特的投资经典语录,也曾试过索罗斯的逆境操作,还向往A股神操作的如但斌,李翔等,可是最终能长久活下来的,都是修行高手,然后在斗争中进化成人人敬仰的大神。
巴菲特:“宁愿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也不愿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公司。”这句话,让多少人亏损!因为合理没有标准,好公司没有标准,内在价值不是铁定的标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就话让很多人在买入时粗心大意的犯了错误。
索罗斯:“金融世界是动荡的、混乱的,无序可循,只有辨明事理,才能无往不利。如果把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当作是某个数学公式中的一部分来把握,是不会奏效的。数学不能控制金融市场,而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场的关键。更确切地说,只有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即必须了解群众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投资者才有成功的可能。”
索罗斯这句纲领性的话,着重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周围”。但他点到为止,在原则性的话之后,没有提供具体的参考指标。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中年人之所以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越来越平淡,是因为他们只顾眼前的满足,而没有了树立长远目标的动力感。
我们会因为暂时性的满足而获得短暂的快乐,这也是人的最低追求,也就是所谓的“快乐至上”。
可是这种短暂性的快乐,并不会让我们体会到太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人是有需求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了我们所追求的金字塔。得不到与得到了都会让人痛苦,只有过程才是最令人向往和享受的。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说过:“人生本就是痛苦的,人们一边想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激动兴奋,然而一旦欲望被实现,人又会无聊痛苦,唯一能够让这种快乐延续下去的就是在同一个欲望中寻求不同的欲望。
中年人想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快乐,那么就要去延迟这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