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的驾驶员体现得较多。他们虽然有充分的学习交通安全法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由于主观努力不够或单位缺乏组织督促学习系统的交通安全知识,所以,仅有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或经验,与当前的交通安全形势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人仅凭自己的经验和自信心,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他们往往在交通法规面前觉得无所谓,把领导和交通民警的要求当成耳旁风,把交通安全置之脑后,把安全监督视为找麻烦,自以为绝对安全,思想麻痹,疏忽大意。他们在驾车行为上表现为频频违章,由此引发一些交通事故。
2、侥幸心理。这是许多违章驾驶人员存在的主要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安全意识,多数表现为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例如:机动车不允许超速行驶,但存有侥幸心理的人偏不按规定执行,明知故犯,这是典型的习惯性违章。这些人在行车时,看到路面没有交警执勤,就肆意违章行车,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也可以通过托关系、走后门,会侥幸逃脱,免于被处罚。
3、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不集中。一些驾驶员受家庭、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烦操情绪,神志不安,思想分散,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或者心情高度喜悦、兴奋,驾车与乘员聊天,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导致不安全行为。部分驾驶人员由于单调繁重的重复工作,如搬家、运油、运粮、运煤,常年奔波在野外,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行为,感到生活乏味,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4、技术生疏,遇险慌乱。部分驾驶人员由于驾驶技术不熟练,或者驾龄短,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被打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酿成事故。还有一些驾驶人员偶然感到自己“莫名其妙”地违章,这其实是人体心理幻觉所致。这样的驾驶人员由于驾车技术不高,晚间驾车精神高度紧张,容易产生错觉或者幻觉,造成判断失误,酿成交通事故。
5、骄傲自大,争强好胜。自己工作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工龄长、驾龄长,虽然有时也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但为了在众人面前不失面子,争强好胜,图虚荣,因而不计后果,违章行驶。
6、盲目从众,逆反心理。部分驾驶人员看见别人行车违章,自己也跟着违章,对执行交通安全规章制度存有逆反心理,安全监督人员检查时遵章而行,事后照样违章。一旦违章被查处,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没人”,甚至谩骂执勤交警,造成路人围观,给执勤交警造成不良影响。
7、惰性心理,对车辆缺乏保养。部分驾驶人员工作图省事,能凑合就凑合,宁愿冒点险,也不愿按操作规程去办事,即使发现车辆有毛病,也让它带病继续工作。有的营运驾驶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买一些附厂的配件勉强凑合,由于机件磨损严重导致破损失灵,从而酿成交通事故。
8、环境干扰,判断失误。在行车过程中,由于天气、气温、地形、路面、时间、灯光照明等因素超出人们感觉功能的限度时,会干
扰人的思维判断,导致人的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而引发交通事故。比如,冬天,由于雪天路滑,使刹车距离延长,驾驶员操作判断出现偏差失误,使机动车发生追尾刮擦等交通事故。夏季,遇到雨天,由于视线不良,路面湿滑,遇非机动车强行猛拐,易与非机动车发生刮碰等交通事故。暑天气温升高,驾驶员容易产生困倦、疲劳,判断失误,引发事故;轮胎在高温路面高速行驶时,容易引起爆胎等意外情况,驾驶员因慌乱,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翻车等恶性交通事故。
据交通车管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天在机车轮丧生者达200余人。除驾心里因素和驾驶驶技术外,下列因素是影响驾驶的主要因素:
一、饮酒
据事故调查统计,大约50%~60%的车祸与饮酒有关。饮酒之后的20%的酒精在胃内被直接吸收,其余80%进入小肠后被很快吸收。被吸入血液的酒精可以到达全身各部位,受影响最大的是大脑。由于酒精对人的大脑起麻痹作用,导致驾驶员酒后思想不集中,对外界事故的感知力、判断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均下降,眼睛观看的视野范围缩小,动作笨拙,操纵动作的准确性差,因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易发生车祸。
二、疲劳
实践证明:每晚睡眠时间为6~7h的驾车员,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每晚睡8h的人的两倍,睡眠时间少于5h者,这一概率就变成4~5倍了。因此,开车前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切不可勉强开车。
驾驶车辆长途行驶的驾驶员,在前一天晚上不要玩得太晚。开车时间不宜太长,掌握好持续开车的时间节奏。长途行车一般应在2h左右停下来,到车外活动几分钟,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变换体位姿势。行车中如感到疲劳犯困,应立即停车休息,活动一下身体,同时做一些眼部的保健活动。
三、患病
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在驾车时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眩晕,如果遇路面突发情况引起情绪激动或紧张,还极易出现脑部出血而导致肢体瘫痪,或诱发心肌梗死导致猝死。患有糖尿病的司机驾驶员大多都有眼病,如角膜病变、眼肌麻痹、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可因视物不清而引发车祸。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表现为肢体疼痛或肢体麻木,影响司机驾驶的正常操作和判断能力。
早在195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汽车驾驶员的健康检查提出了18项要求,其中包括视力,视野、辨色能力,听力,肢体、关节、心脏疾病、高血压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肠病等。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以及糖尿病人在胰岛素治疗期间均不可以驾驶汽车和拖拉机。
四、服药
有些药物会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昏昏欲睡,包括镇静、安眠、抗抑郁、抗焦虑、止痛解痉、抗过敏、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等药物。镇静类药物如安定,安宁等;抗抑郁、焦虑类药物如丙咪嗪、多虑平等;镇痛类药物如杜冷丁、吗啡、可待因等;抗高血压类药物以及降血糖类药物如复方降压片、优降糖等;抗过敏类药物如扑尔敏等;止痛解痉类药物如阿托品、氢溴酸东茛菪碱和颠加片;抗心绞痛类药如心痛定、消心痛、硝酸甘油制剂等,它们均有可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头昏、眩晕、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乏力、嗜睡、倦怠、注意力分散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如果超量服用,则不良反应会更明显或加重。
因此,司机驾驶开车时,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注意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不可超剂量用药。尽量避免药物在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内驾驶。若去医院看病时,应主动告诉医生你是开车的驾驶员,请他在开处方时尽量避开对驾驶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以确保安全行车。
心理因素
驾驶员本身的思想情绪处于苦恼、忧虑、愤怒、激动时,会心理急躁、思想混乱、精力分散、反应迟缓等不良表现。美国学者曾调查了392名发生了交通事故的驾驶员,有20%是在事故前6小时内受到了强烈刺激。
药物因素
服感冒药后开车比酒后开车更危险,因为感冒药内大多含有催眠作用的药物成分。据学者调查表明:有11%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与服镇静药、安眠药、止痛药及某些止咳药有关。这类药物可引起嗜睡,使注意力分散、视野缩小或模糊。
疾病因素
医学研究表明,患糖尿病或癫痫病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比一般驾驶员高30%。这是由于糖尿病人常会发生低血糖,可致一时性眩目,而癫痫病是难以预测的。
噪音因素
有人在测试驾驶员视力时发现,音响大于107分贝,驾驶员的视力开始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后,可通过神经系统使视力发生异常变化。德国交通安全专家指出,过高的声音令人兴奋,使注意力分散,继而出现听觉疲劳、心烦意乱等现象,影响正确判断。
嗜烟因素
美国调查表明:吸烟者发生交通事故的相对危险性与不吸烟者比例为1·5:1。研究认为,吸烟能提高大脑兴奋,吸烟时驾驶员更易冒险开车。澳大利亚研究发现,驾驶员在开车前吸了支烟,会使观测视力降低20%左右,思维反应速度降低25%,最为明显的损害是降低了驾驶员辨认红、绿颜色的视觉能力和对暗环境的适应性。
生活因素
暗光下看荧屏会过多消耗体内血清维生素A,连续几小时观看,可使血清维生素A减少近一半,视力下降30%,同时也影响辨色能力。此时,夜晚娱乐过长、早晨空腹开车,连续长途驾车等,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隐患。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