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唐和明朝会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2025-04-18 11:26: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通俗点讲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说东汉 东汉一开始不是宦官专权 而是外戚专权 就是皇后太后她们家亲戚 皇帝没有实权 但是皇帝是不甘心没有实权的 可不甘心的话就要抢 抢的话就需要人帮忙 谁能帮忙呢 皇帝身边就只剩下太监了 所以皇帝利用太监来帮自己抗衡外戚 最终外戚被干掉了 而帮助皇帝的太监自然受到重用 这一下就从外戚专权变成了宦官专权了
接下来是唐朝 唐朝的宦官专权是晚期的时候了 但这不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唐朝晚期首先是节度使藩镇割据 不听朝廷调遣 其次是党争激烈 致使朝政腐败 这个是关键 就是说皇帝想收回实权 振作朝纲 但是没人帮他 节度使不鸟皇帝 大臣不搭理皇帝 都不把他当盘菜 所以皇帝又只能依靠太监来帮他做事 而可悲的是太监也利用皇帝给予的一些权力和大臣联合起来整皇帝
最后我们说说明朝 明朝的宦官专权和汉朝唐朝都不一样 汉朝和唐朝的太监权力是非常大的 动不动就把皇帝给害死了 但是我们细心观察了明朝的宦官所谓专权 从王振到刘瑾再到魏忠贤 无论他权力多大 即便是魏忠贤都到了九千岁的地步 皇帝想弄死他们也都是是非常轻松的 汉朝和唐朝宦官专权是皇帝管不了 而明朝的宦官专权是因为皇帝不管 那为什么明朝皇帝要纵容宦官呢 因为大臣太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到了中后期权力大的惊人 可以封还圣旨 这个时候皇帝面对已经不是某一个大臣 而是一群大臣 所以 他又需要帮手了 这就好像拔河 一边是大臣 一边是皇帝 大臣人多 皇帝眼看撑不住了 没办法 只好叫太监来帮自己 其实就是这么个关系 但是由于明朝在制度上的先进 所以即使宦官在某一时期会很风光 但等到皇帝不待见他了 一道圣旨 宦官身上的所有光环就都消失了 王振如是 刘瑾如是 魏忠贤如是 所以你看明朝太监无论多牛 都不会去害皇帝 因为他们之所以牛 是因为有皇帝作靠山 典型的狐假虎威.

回答2:

东汉:东汉外戚和士阀实力过于强、皇帝控制不了他们、就要倚重身边这些太监办差、从放权到纵容、还有就是东汉后期都是幼帝即位、
唐朝:最重要的就是唐朝的宦官都掌兵权
明朝:明朝宦官专权是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文官集团势力的逐渐强大,开始与皇帝争权,皇帝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所以培植宦官势力,就成了皇帝眼中非常必要之举、

回答3:

皇帝昏庸,分权给太监,太监治国,太监得小势,经大臣阿谀奉承后,野心膨胀,专断独权,得大势。
第一宦官得势有他的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皇帝一年和宦官在一起的时间要多过皇帝和他老婆们在一起的时间.用句话说:别管干的怎么样,先和皇帝混个脸熟.所以,你是皇帝的话,你是信任天天和你在一起的人,还是信任你一年都见不了几回的人呢?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他的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大家都知道吧,那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那都是分帮分派的.谁是谁的人,那都是很清楚的,得罪了皇帝死不了,要是得罪了自己帮派的人那可是要命的啊.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可是皇帝就是老哥一个啊.他是和别人解不了帮派,充其量是用一个压一个,可是一派独大又要威胁皇权,所以就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怎么办?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压力.自有汉以来,外戚的压力对皇帝都是很大的.汉朝的吕后,窦皇后,王皇后,还有亡了西汉的王莽一家都是外戚.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可是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是墙头草,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唐的皇帝吸取了教训,不信任文官.可在皇帝和外戚争夺权利的时候,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东汉的十常侍帮助皇帝夺回皇权.
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宦官掌权在我国有几个厉害的朝代是汉,唐和明.可是最厉害就是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是宦官说的算.明代最厉害的就是魏忠贤了,可是皇帝的一个圣旨就要了他的命.

回答4:

东汉是由于外戚专权,作威作福,皇帝也可以任意更换,党羽遍布,小皇帝需要寻找帮手,就找了那些太监,授予他们权力与外戚抗争,久而造成专权。
唐朝,是因为后来出现牛李党争,朝廷上下斗得不可开交,宦官趁机而入。
明朝,是皇帝亲手培养的,朱元璋设立东厂,本来只是采办,但后来和锦衣卫权力就差不多了,宪宗时设立西厂,的确有一些权力,但绝对没像东汉和唐朝那样权势滔天,皇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回答5:

因为外戚的势力太大,皇帝借宦官来平衡权利,控制不当,导致宦官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