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氧的预防氧中毒

2025-04-09 00:28: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婴幼儿肺炎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故病情较重患儿都需要给氧。氧疗法尤其是抢救重症婴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疗法,但若长时间持续高浓度吸氧后,病人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紫绀显著,甚至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则为氧中毒。因此,吸氧时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时间越长越妙。
所谓高浓度吸氧,是指给氧的浓度超过60%,但这种浓度用一般输氧方法如鼻导管、鼻塞甚至面罩给氧均难达到,只有当病儿已无自主呼吸,使用人工呼吸器控制给氧时才有可能发生。临床上,病儿吸入高浓度氧24~48小时后,常导致心、肝、肺、肾、脑、内分泌腺及血管等的损害,还可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永久性失明。所以,氧中毒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必须注意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患儿经吸氧病情好转应及时停止吸氧。
(2)一般情况下,氧浓度要低于60%,时间短于24小时;但当严重缺氧而危及生命时,可在辅助呼吸器使用控制下给予短期(时间短于12小时)高浓度吸氧,但须进行血气监测,使PaO2稳步上升,PaCO2不致上升太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待病情好转,即降低吸氧浓度。
(3)高浓度吸氧24小时以上时,可引起粘膜干燥、痰液粘稠,形成干痂、不易咯出、加重再感染机会,所以,要采用湿化措施,即在氧气吸入前,先经过一个湿化小瓶或用盛有45 ℃左右温水的暖水瓶代替也可。
早产儿怎样供给氧气?
(1)原则上,凡遇早产儿发生青紫或呼吸困难及情况欠佳者,才给予氧气吸入。
(2)给氧以能解除症状为度,症状消失便可停止,必要时可持续给氧,但最好不要超过3天,流量与抢救窒息同。
(3)给氧浓度以38%~40%为宜,禁忌给氧速度太快。目前,我们仅靠临床上患儿情况来掌握给氧速度,以解除呼吸困难及青紫消失为宜。
(4)给氧用小漏斗,以漏斗最下边缘接近患儿鼻孔为宜,因氧气较重,这样易于向下流入患儿鼻孔。导管法:将导管插入鼻内约1cm即可,这样较为舒服易为婴儿接受,并可减少刺激及避免氧进入胃内。
(5)遇到喂乳时易青紫的患儿,可在喂奶前后予以数分钟氧气吸入。
(6)氧气通过水温45℃左右湿化瓶效果最好。如果吸入的氧气所带的湿度不够需额外用喷雾器或蒸气增加湿度。未经加温和增湿的氧气会使婴儿迅速降温,输氧使婴儿降温越多,婴幼儿需氧越大,这样,把临床所需的氧转用来产热,将使婴儿处于危险境地。
(7)及时调节流量及湿化瓶温度并注意导管是否通畅。
(8)给氧过多可致高血氧症。①对肺脏的毒性,见于正压呼吸给氧时,可引起肺功能及肺实质的损害,抑制细胞内代谢、去氧核糖核酸和ATP的合成,使很多酶灭活;②对眼的损害,见于小于2000g的早产儿。主要是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血氧分压迅速改变最有害,即使给30%~40%氧吸入也可发生此病。故早产儿给氧浓度以不超过30%为适;③气管纤毛自动能力降低,支气管细胞粘液性增加,肺泡壁充血水肿,小血管内有纤维血栓形成。所以,早产儿给氧应及时、准确、慎重,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氧,以促患儿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