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小人物也同样值得一提。
唐朝魏征说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深刻反映出人民的力量。历史不仅需要大人物,更需要小人物,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在大人物功成名就的背后,还有很多小人物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是惨痛的代价。《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不仅起着推动历史的作用,而且还为大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他们有的名字只出现过几次,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提到。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小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小人物中有一个最大的群体,就是使者。使者是受命出使,奉命办事的人,他们被笼统地称为“使者”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人们只知道他们是使者,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使者的命运完全受政治因素控制,两方交好,使者就有可能受重赏;两方交恶,使者就会有生命危险。使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打小报告”,所以做使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使者们的生活。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中,陆逊为麻痹关羽,增其骄心,遣使者馈其礼物。关羽看了书信后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这个使者运气很好,如果关羽没有麻痹大意,看出东吴的目的的话,这个使者的命运就不一定会是怎样了。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中,刘备要得绵竹,降者法正替他给刘璋写信招降。其略曰:“昨蒙遣差结好荆州,不意主公左右不得其人,以致如此。今荆州眷念旧情,不忘族谊。主公如能幡然归顺,量不薄待。望三思裁示”。刘璋看完后大骂法正,接着传信的使者也跟着倒霉。非但没有被打赏,而且“逐其使者出城”。这就是小人物,一封信就能够影响他的命运。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中,陈宫截到刘备给曹操的回信,信中曰:“奉明命欲图吕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备兵微将少,不敢轻动。丞相兴大帅,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吕布大怒,大骂“操贼焉敢如此”,并将使者斩首。这个使者比上一个还要倒霉,因为一封信而掉了脑袋。小人物的命运就是这样,被政治影响、控制。
使者不仅有着传信的任务,有时候还担负着打小报告的“重任”。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中孙策中箭卧床休息,忽闻张有使者自许昌回,于是孙策便把他叫来问话。使者说:“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策曰:“郭嘉曾有何说?”使者不敢言。策怒,固问之。使者只得从实 :“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孙策听后大怒,于是不待疮愈,便欲商议出兵。孙策通过使者了解情况,看来使者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使者的“小报告”关系到主上的决策,所以小人物也是不可忽视的。
小人物的身份虽然低微,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每一个人都有尊严,这个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维护自己的尊严,这里我想举的例子是范疆、张达。提到这两个人也许有人会咬牙切齿,因为就是这个人杀死了一代勇将张飞。人们喜欢张飞之因为他率直、勇猛、嫉恶如仇。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生性残暴,他的一生也毁于残暴二字。话说关羽败走麦城后为东吴所擒,关羽父子宁死不屈,皆遇害。张飞因关羽之死而悲痛,滥罚将士。张飞命令军中三日之内准备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其帐下两名末将范疆、张达说:“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把他们绑在树上,各打了五十鞭,并说:“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两个人一合计,与其等着被杀,不如先杀了他。于是便趁着张飞睡觉时杀了他,割下首级,夜投东吴。张飞当着众将士的面责罚他们,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们的人格尊严,而且还放言如果他们完不成任务就要杀了他们。所以范、张做出这种事情也算是“逼上梁山”的。他们的举动虽然是为了保命,也是维护尊严的一种体现。他们也因为如此在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再比如说吕布身边第一谋士,陈宫。吕布只是一介莽夫,有勇无谋,多亏他身边有陈宫一直出谋划策。无奈吕布刚愎自用,最终死于曹操手中。陈宫也被曹操活捉。曹操惜其才华,想收为己用,陈宫却执意要死。他大骂曹操:“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他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深深打动了我。后人有诗赞叹他“生死无二志,丈夫何伟哉!”,这就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很多人看小说时,总是关注大人物,却忽略大人物身边、身后的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的衬托才让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很多小人物在大人物身边,默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小人物虽然名字只出现一两次,但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却不一般。
“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小说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官兵三英战吕布”中,曹操招兵买马,与袁绍、孙坚、公孙瓒等一起攻打董卓。然而董卓的大将华雄很勇猛,俞涉、潘凤等先后死于他的刀下。袁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时关羽毛遂自荐,愿挑战华雄。袁术听说他在公孙瓒手下当弓手,大怒,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关羽听后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如不胜,请斩某头”。曹操教酾酒一杯,让关羽喝了再战。关羽云:“酒且斟来,某去便来”。不多时便斩了华雄,这时酒还温着。从这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英勇和自信。作者先渲染华雄如何勇猛,诸军如何紧张,然后再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把关羽的威武形象衬托的生动鲜明。这一回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关羽战场上的英勇和神速,虽然正史中华雄并不是为关羽所杀,但小说中华雄为关羽形象的塑造作出来巨大的贡献。所以,华雄可以说是关羽的一号男配角,是众多小人物中的一颗关键的棋子。
再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三顾茅庐”。话说徐元直走马荐诸葛,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第一次“顾茅庐”是听见农夫唱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出此歌不一般,便问道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然后刘备打听诸葛亮住处,听说他不在家,于是返回。第二次“顾茅庐”听见一个少年唱歌:“凤翱翔于千切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刘备听到后误以为他是诸葛亮,上前便拜,谁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无奈返回,路上遇见一个老者。老者口中吟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听到后曰:“次真卧龙矣!”谁知这又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安排诸葛亮的出场,先后用农夫、诸葛均、黄承彦来做铺垫。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文如其人”,农夫、诸葛均、黄承彦都或唱或吟过诸葛亮的诗,所以让刘备产生误会。读者在看到刘备求才若渴的同时,也在众多人物的衬托下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诸葛亮的非同凡响。历史中的诸葛均、黄承彦或许是个“大人物”,但作者在小说中他们却被塑造成衬托诸葛亮的小人物。诸葛孔明还没出山,人们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大人物”,这全是配角们的功劳。所以小人物无也不要轻视,没有朴素绿叶就衬不出鲜花的娇艳,没有“往来争荣辱”的小人物就没有“非梧不栖”的大人物。
前面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说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历史上每一次变迁都是成千上万的小人物发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个部分。无论是那一部分都离不开群众,是群众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小说篇末有古风一首,诗中写道:“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几句反映了当时的战乱和民不聊生。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无论是哪个朝代,最苦的还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真正的小人物。小说中除了写到相对而言作为配角的小人物外,也写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玄德携民渡江”。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话说诸葛亮火烧新野又水淹曹军后,曹操大怒,欲取樊城。孔明主张放弃樊城,进军襄阳。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百姓听说后,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于是扶老携幼,滚滚渡河。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大业不仅有诸多“大人物”的辅助,还有成千上万的“小人物”——老百姓的支持。百姓的支持是成功的基石,是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所以百姓的作用也不容轻视。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作品中的一份子,共同构成了这部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成者王侯败者寇”,三国政治中本无所谓好人无所谓坏人,都只是各为其主罢了。而小说中为了尊刘抑曹,虚化了大量情节。虽然有些人物历史中并不存在,甚至有的人连名字都弄错了(比如说杀掉张飞的范疆,原名是范强),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说的艺术性,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出不同的个性。
杀曹嵩的凶手和袁绍手下无关
杀曹嵩的人是太守陶谦的手下
当时曹嵩卷了成车成车的财宝去“隐居”,
陶谦想讨好曹操
就派人去保护曹嵩 哪知曹嵩运背
被陶谦手下杀了
当然陶谦也背 因为他一片好心
反成了大奸雄曹操的杀父仇人
后备曹操征讨
袁绍这个草包虽然草包
但手下却少有张闿这种市井之徒
要知道袁绍什么背景
人家是“四世三公”
要学信陵君 非名士不交的
不是同一个人。
杀曹操父亲的那个人叫做张闿(kai三声),而袁绍的部将名叫张顗(yi三声)。
小人物有很多,但是有点小人物却能改变很大的局面,比如很多因为种种原因告密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