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出的特征,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从法律、社会、学校、家庭、政策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发展的环境,为其提供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
1、完善立法。现行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因此,与之有关的机构应有的放矢地起草和实施更为详细、高效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从立法执法出发,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社区内的普法宣传等知识的学习,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氛围。
3、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未成年人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社会秩序;提高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扩展资料:
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缺陷的、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并潜在地影响着其身心健康,为其今后走向违法道路埋藏了潜在的危机。
2、学校教育因素。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如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法制教育等;而学校中的教师或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贫困生的歧视,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等,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自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或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些现象从心理上无法得到及时的矫正或治疗,往往会导致未成年人的陷入越来越深,最终走入歧途。
3、社会环境因素。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负面效应和不良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