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十六大以来,国际环境波诡云谲,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非典、雨雪冰冻灾害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励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我国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夯实发展基础,破解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有效克服了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十六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六大以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中国粮食产量连续3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