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是“圣婴”。也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渔民用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温度一场变暖,是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其出现的频率不规则,但平均月4年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5个月以下就称其为厄尔尼诺情况,反之持续5月以上的称其为厄尔尼诺事件。与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成为拉尼娜。两者通常相继出现,但后者一般较弱,都能引发一些次生灾害。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最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吹东北信风,南半球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运动,分别形成南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涌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水温差。由于这一作用,从而也使大量的营养盐类挟制上层,因而浮游生物繁荣,吸引大量冷水性鱼类(如秘鲁沙丁鱼)到此繁衍、栖息,是该地成为著名的秘鲁渔场。但如果信风停止或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冷水上翻的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一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是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类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缺乏食物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受巨大损失。
通常认为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奏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部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向东面吹,秘鲁附近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和大西洋东部。同时令东面较干旱或干旱地区降雨。科学家通常以“海水温度连续三个月超过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
拉尼娜是指海洋中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西部海水温度偏低0.2℃,并持续半年。也称其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两个天气现象与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此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就是拉尼娜现象。一般情况下,拉尼娜现象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就会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会持续两、三年。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温、信风的减弱相关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就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水表层的运动受海平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大量的暖水吹送到太平洋西侧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吹走后,主要靠海水以下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封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上升运动更加剧烈,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影响有很多方面: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的产生次数);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偏南(原因是因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南太平洋海水温度变高,从而使其上空大气变暖,使原本的副热带高压转变成低压或此高压相对减弱,使得东南季风只能到达中国西南地区。从而使我国出现南涝北旱的自然灾害);3.厄尔尼诺现象的冬季,我国北部地区容易出现暖冬。厄尔尼诺不仅对我国有影响,对其他国家也有严重的影响。如在1986年至1987年,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出现相应异常,热带及其它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少雨干旱。
在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表现十分强烈。所以有科学家指出,是海底火山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当然,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在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现今,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