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们过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

2025-04-04 20:55: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在的人生活得都挺不容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当官的,为民的,有钱的,没钱的,在职的,失业的,所有的人活得都挺累。现在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要背上沉重的负担上路,早晨上学比大人上班早,中午在学校管得连踢个球、撒个欢儿的机会都不给;放学比大人下班还晚,一般晚上都有晚自习,好不容易熬到八、九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有老师布置的一大堆作业要完成;好不容易完成了,差不多就十点多了,然后才得休息。本该是快乐玩耍的年纪,却成了这个社会上最累的人之一!而且不是一天半天,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有比这更过份呢,孩子还没等出生呢,夹板就套上了:又是听音乐,又是听说话,又是按摩操,这叫“胎教”!前些日子看某个大地方的一个挺像模像样的教育专家在大讲特讲他发明的一套胎教法,说是可以提高婴儿的智商多少多少,听得我叹息了好几回,这是追到娘肚子里给孩子套夹板去了,还叫不叫人活了?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童年。想想年长一辈人小时候都干嘛了:光着屁股下河去摸鱼,穿着氊疙瘩从山上往山下赶免子,满地跑着追野鸡,爬上大树掏喜鹊窝,躲在山石下捅马蜂,等他们长大了好像也没变成傻子,好像也活得好好的。现在的孩子,唉!平时的学习压力就大,周考,月考,期考,年考,不烤糊了就不错了,还要挨老师的批评,受校长的教育,听家长的唠叨,好像不学习,天就塌下来,不学习,地球就不转了。上学,读书,这是人生中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让中国的孩子读得痛苦不堪,不知这算不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然后就是升学:小学升初中,要考;初中升高中,要考;高中升大学,更要考。考就考吧,还必须要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为什么?考不上重点中学,你就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那就意味着找不着工作,找不着工作意味着什么?你就得过人下人的日子!你的一生就会生活得很不开心,幸福就会离你很远很远。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好不容易毕业了,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了,又得为工作、为组建家庭忧心。在国企吧,挣得少,没发展;上外企吧,挣得可以了,又累得要死。老板恨不能把员工的骨头砸碎了放到锅里熬出半斤油来。遇上金融危机,还不要说升迁、提薪了,能保住职位不被炒鱿鱼就不错了。要说最稳定最体面的职业,那就要数公务员了。公务员是从衙门口出来的,是官,所以体面;公务员没有下岗的,混得再不好,至多得不到提拔,当不成更大的官罢了,绝不至于下岗(除非你犯事了,被逮起来,那又另当别论)。所以这几年考公务员热,颇有点当年千军万马考大学过独木桥的味道,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争一个位置,录取的比例低得吓人。(听周立波说,好像在八十几比一,比高考录取率低多了!)长大了,该谈婚论嫁了,愁人的事也来了。女孩儿看看和自己一般大的男孩儿,正在苦海里扑腾呢?房子没有,车没有,存款没有,嫁给他,什么时候能熬出头来?能嫁个老外,不嫁给国男;能嫁给钻石王老五,不嫁给小白领儿。年龄不是问题,钱才是问题。男孩儿看看身边的女孩儿,像鸟一样扑楞楞飞了,就是没飞,你能给她房子吗?能给她车吗?能给她买名牌吗?能给她幸福吗?看看《蜗居》,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这怪不得靓女,也怪不得帅哥。还有未来呢?老了咋办?现在都是一个孩儿,老了,不能动了,端个屎端个尿的都没人,更不用说其它了,保障体系在哪呢?不知道。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居八九。”那是说的常态。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远远超出了正常值,抱怨,不满,忧郁,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萎蘼不振,这些就像瘟疫一样具有强大的传染力,哪怕这些人的数量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它也会很迅速地传播开来,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使最后那点点幸福荡然无存。如何能让现在的人过得幸福?如何能让社会变得和谐?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个人的是个人的幸福感,社会的是社会的幸福感,二者相辅相成,然后凝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管专家怎么论,我觉得促成和影响幸福感的有三大要件:一是满足,二是稳定,三是希望。怎么样才算满足?满足一要视自身需要而定,饥饿的时候,能弄上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喝喝,就会幸福的一塌糊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再高档的山珍海味也不会觉得香。二要视情境而定,要视参照系而定,当年结婚有个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半导体“四大件”那就很满足很幸福了,现在行吗?这不是人变坏了变刁了变挑剔了,而是参照系数变了,当别人都开上小轿车的时候,你要求还骑自行车的人满足、幸福,当别人年薪以百万、千万计的时候,你要求一年挣不到一万块钱的人满足、幸福,当别人住着高档别墅穿着高档服饰的时候,你要求买不起房子还得到批发市场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买东西的人满足、幸福,当别人有一份风光的职业的时候,你要求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去掏大粪掏出个世界水平来从而感到满足感到幸福,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说满足很难,因为现在参照的标杆立得太高;满足也很容易,那就是你得把那标杆往下降,让普通人看得见够得着,贫富差别别那么大,你得让它变得更公平,更合理才成。不过满足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稳定和希望:你得让所有人都有安全感、稳定感,让所有人都得有个盼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既不能稳定给人以安全感,又不能给人以希望,让人有个盼头,你怎么能让人们感到幸福?又怎么能让社会和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所说的稳定不是指政治的稳定,那该政治家们去讲,而且我觉得单纯从政治上讲稳定也没有多大用处;我说的稳定是指生活上的稳定,我说的希望是指生活上的盼头。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一个人正常工作的时候,他就能得到正常的生存保证,包括稳定的经济来源和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收入,这就会让他有了安全感,稳定感,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如果他的智力非凡,雄心勃勃,想赚大钱发大财,他尽可以使尽浑身解数,努力工作,让自己混得更好;如果他不想把自己累得吐血,那也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保有一份稳定的生活。只有到了这个份儿上,才谈得上稳定、和谐、幸福。我曾读过一篇比较日本和中国差距的文章[1],根据那文章的说法,日本人的收入,大约多少岁每月就可以挣多少日元,例如30岁拿30万日元,50岁拿50万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终的两次共2-5个月奖金。所以30岁的年收入一般是450万日元,40岁的年收入600万日元,以上是税后收入。低于这个数是混的不好,高于这个数的是事业有成。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可靠,我只是想拿来说什么是稳定,什么是有希望有盼头。反观我们现在是什么样?两个字:折腾!除了农民外(现在农民不怎么挨折腾了),所有人都在折腾!或者三年、四年一轮,推翻了重来,竞聘上岗,不分职业,不分工种,不分性质,一律折腾,没有稳定,没有盼头,看不到希望,这都不可能催生幸福,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个人以为,一个国家要想让民众生活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你就得保证绝大多数人的稳定,不被“折腾”,而只“折腾”少数人。比如:我们可以把全社会的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中间是大头,可能在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八十以上,要让这部分人保持稳定,就像上面提到日本那个例子一样,让他们稳稳当当地过一般正常人的生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摇摆,不震荡,不为明天发愁。因为这部分人就是一般人,他当不了科学家,也成不了哲学家,你打死他也没用,他不是那块料。上面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这部分人要“折腾”,因为这部分人是精英,要挖掘他们无穷的智慧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和惊奇,当然了,他们的报酬也会比一般的人要高;下面那部分人也在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这部分人也要“折腾”,因为这些人或因为懒惰,或因为没教育好,你不折腾他他就不动,要让他们去追上“大流”。当然了,这三部分人不是铁板钉钉一样永远不变,他们之间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上面的可能会掉下一些来,在后面的可能会追上一些来,在中间的也可能会有一些分流,但大体会保持一个平衡。我建议:这个思想,应该成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本着这一思想去进行具体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实施相应的措施,这才能让人们过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哈哈,说着说着就说高了,说大了!见笑见笑!姑妄言之。 [1]《日本人真实的生活水平——警醒所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