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跨考的和文都的,政治的答案言之有理,答在原理上就有分,参考下。
(1)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以及山林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集中有限精力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再从有机肥到有机果业,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
矛盾双方就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内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
(2)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矛盾。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全面协调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深刻而正确地认识、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解决问题。
解析二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海文考研,老师都很权威,见解独到
问问政治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