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

字数要在1000左右,谢谢
2025-04-09 01:55: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岁的米开朗琪罗返回他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罗三世要求他在神坛后的墙壁上作画。年迈的大师尽管精力已远不能与26年前作天顶画时相比,但对工作依然一丝不苟。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终于在1541年他66岁时,完成了又一部骇世之作《最后的审判》。

  这幅祭坛画高14.6米,宽13.4米,描绘了耶稣基督审判众生灵魂的情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众圣徒为核心,天堂地狱善灵恶鬼皆入画中,经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与金碧辉煌的天花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雄伟壮烈之中平添了肃穆恐怖之感。艺术家晚年对来世日益增长的关注体现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开朗琪罗自己,都没有在他对未来世界极端悲观的描绘中得到宽恕:他把自己绘成圣人巴塞洛缪手中拿着的一张被剥下的人皮。《最后的审判》的艺术效果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当教皇保罗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时,竟惊愕地跪了下来,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审判日大发慈悲。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教皇这么深受触动。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许多人反对米开朗琪罗将基督描绘成脸部刮得干干净净、肌肉结实的阿波罗这样一个异教徒的形象。更多的人对作品中出现的几十个裸体形象持有异议,其中主要的诋毁者是教皇仪式掌管人、红衣主教比艾吉欧·塞色尼。他对教皇说,这种作品太淫秽。作为报复,米开朗琪罗把一个非常像比艾吉欧的人物描绘成地狱之王弥诺斯,长着驴耳朵,腰间缠绕着一条蛇。教皇的维护并没能阻止后代人持续的争议。后来的教皇都持反对态度,于是被讽刺地称为“制裤人”的艺术家被定期雇用,为米开朗琪罗的“令人不快的”裸体画像提供遮羞布和其他覆盖物。对于《最后的审判》引起的喧嚷和不满,米开朗琪罗做出了幽默的回应:“告诉教皇,这是小事一桩,画很容易得到合适的修改。但请他首先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适宜的地方,然后绘画也会很快效仿的。”

  在辛苦地进行这幅巨型创作时,米开朗琪罗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最爱——维特多利亚·科洛娜。她是一个寡居的贵族,而且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表现突出的知识界精英。正是在她的影响下,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他写给她充满激情的诗篇,送给他一些最动人的画作。

  米开朗琪罗在近70岁时,已经取得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前所未有的地位,财富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他可以非常舒适地安度晚年。但他却继续着艺术上新的探索。1546年,他开始从事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完成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最浩大的建筑工程,到米开朗琪罗接手时大厅墙基已经完成。当米开朗琪罗去世时,这项工程远未竣工,但最重要的规划则出自他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覆盖大厅中央部分的大圆顶:圆顶的底座墙面以古典风格装饰,成双的柱子列于壁衬之前,檐部屏板雕以花环;圆顶本身的外部曲线优美而富有生气,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固有的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均来自大师的这一里程碑式的设计。此外,米开朗琪罗还参与了法尔内塞宫、皮亚城门和罗马市议会所在的卡彼托广场建筑的设计。

  垂暮之年的米开朗琪罗再次拾起锤子和凿子。在给朋友和传记作家乔尔吉欧瓦萨瑞的信中,大师写道:“亲爱的乔尔吉欧,我的手在颤抖,耳朵也差不多聋了。现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头。蜘蛛爬进了一只耳朵,蟋蟀在另一只耳朵里整夜地叫。我疾病缠身,我是如此苍老,连死神都急于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圣母怜子像。希望上帝允许我把它完成。”据说就在米开朗琪罗生命的最后时分,他花一刻钟从最坚硬的大理石中敲出来的石屑比三个石匠花一小时敲出来的还要多。

  在他最后的作品《基督下架》中,米开朗琪罗把自己描绘为放弃了自己的墓穴来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马斯。直到他生命终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创作一尊被称为《荣德尼龙圣母怜子像》的作品。尽管米开朗琪罗最后的一些雕塑未能完工,但从他们当中所迸发出的生命激情比他早期的杰作更为令人瞩目。那时,美是他的追求,如今是信仰激励着他。

  在漫长的一生中,米开朗琪罗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他的诗作如同他的造型艺术作品一样雄浑、深沉、粗犷、朴实,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首诗中,米开朗琪罗曾这样描写自己的个性和作为艺术家的人生:

  “燃烧着的硫磺般的心,没有向导的灵魂

  无法约束炽热的意愿,激情迸发出恼人的傲慢。

  如果我为艺术而生,从童年起就成为美的牺牲者,

  应该谴责那使我生而为之效劳的女神。”

  当米开朗琪罗于1564年2月18日以89岁的高龄去世时,他留给了后人大量无法超越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折射出他一生的所有感情和经历。通过它,米开朗琪罗将灵魂与作品结合起来,赋予创作以一种深厚广博的人性力量。正是这种品质,使得米开朗琪罗的艺术超越了时空,在他离去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无数的艺术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时,米开朗琪罗的名字依然鲜明如初。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朝圣者”仍对他那无与伦比的杰作顶礼膜拜。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像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马克思语) 。

  注1: 萨伏那洛拉(1452-1498),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宗教改革家。米开朗琪罗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其影响。他说,在晚年,他仍然能够记得萨伏那洛拉的声音。

  注2:他的诗作由他的侄子整理,结集为《诗集》,于1623年出版。他给家人、挚友和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简》于1875年整理出版。

回答2: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有:

1、粗犷,线条感很强,米的用色淡。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

2、民间美术艺术语言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民间美术融合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