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电视剧与电影,品质各有千秋,但电视剧的硬伤已很快显现出来。
挑刺镜头
地震过后,面对整栋楼倒下后的废墟,陈小艺竟然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家所在的位置,她对救援人员说:“快来帮帮我,孩子们在下面呢!”然而剧情却并未解释她是如何分析并找到这里的。
在挖到一半时,下面果然传来了孩子们的喊声,但是看看这座并不高的小石堆上,救援人员都是直接踩在石头上面进行碎石的搬移,看得揪心的观众不免质疑,为何不从侧面搬呢,万一这些重量是直接压在孩子身上,再加上救援人员的体重,岂不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部严肃的电视剧,会不会不严肃?
角色对比:徐帆表演抢镜 陈小艺内敛含蓄
由于电影版的篇幅限制,徐帆饰演的李元妮必须在短时间内塑造出立体的形象,片中她衣着市井、讲话大声,无论是与方大成在卡车上“车震”还是平日里操着一口戏剧化唐山腔都让其世俗的人物性格活灵活现。而陈小艺塑造的李元妮则含蓄了许多,毕竟同样的剧情拉长几十倍,不可能集中戏剧化地体现人物性格中强烈的一面。在剧中,李元妮与丈夫的几段感情戏十分克制,除了在训斥孩子和与舞蹈队员排练时展现出的严厉之外,并没有像徐帆那样给出一个强烈的个人色彩。
在电影版中,原著小说中李元妮的工作背景被抹去,而在剧版中则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李元妮进行深入描写,因此,陈小艺的李元妮忠实地体现了原著《余震》中的情节——曾经是一名舞蹈演员,因为伤病和两个孩子放弃了舞蹈事业。这一背景的推出也使得剧版角色较之电影版更加厚重,也为剧情推动埋下伏笔,至于电影版和剧版两种表现形式哪一种设置更好,这便是见仁见智了。
开篇对比:电影版进入剧情快 电视剧前期铺垫足
电影版从开篇到地震用时15分钟,生活场景的铺垫掷地有声,剧情推进节奏迅速,但对于阵前发生了什么,回想起来似乎只能记住“李元妮和老公在车里想再要一个孩子”、“鸟兽行为和天象都很异常”。
而剧版的开端并非地震发生的1979年,开场被推至震前十年。李元妮在舞台的侧幕阵痛,被送入院后生下了双胞胎。这与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一致,甚至角色的名字也从电影版中的方登、方达改回了万小登、万小达。按照原著中的细节描写,两姐弟在襁褓中的一场奇迹救援被淋漓尽致地体现:由于身体情况不妙,弟弟万小达甫一出生就被医生下了死亡断绝书,然而身为母亲的李元妮不愿接受这一现实,准备把孩子抱回家,就在这时,两姐弟的手拉在一起,而在姐姐的“鼓励”下,弟弟竟然睁开了眼睛。
在进入地震之前,剧版“大地震”用了70分钟的篇幅呈现这个今后将要详细描述的家庭,每个角色的性格都有详细的描写,电视剧的属性赋予其在故事层面的完整性。
剧情对比:电影版剧情合理 电视剧有些狗血
地震发生后,电影版中两夫妻的反应较为真实,李元妮欲奔回家中救孩子,而丈夫却拉住了他,自己孤身闯进即将坍塌的房子。电视剧中的情节完全不同,地震发生时,李元妮因上厕所不在孩子身边,而丈夫方大成出车刚回到单位,地震发生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回家救妻儿,而是在已经跑出来后又折返回去救因醉酒滞房间的同事。
电影中,面对天灾人们的表现是哭喊、无助、六神无主,而电视剧中的李元妮和丈夫方大成都是在片刻慌乱后立刻理清头绪,去做了他们需要做的事,邻居们也反应迅速,地震后随即大声呼喊并帮助其他人逃离,这无疑拔高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反应,给人不真实之感。而后,李元妮在坠落的砖石瓦砾中上下穿梭,还能毫发无损地出现在废墟前,她身旁竟全是伤痕妆化得浮夸的群众演员,这样的对比,无疑又成了电视剧让观众出戏的败笔。
此外,编剧对李元妮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度的二次创作,除了让她的工作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还安排了一位对她倾慕有加的追求者,这也令该剧在“震后”大有朝着狗血家庭剧踏步行进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