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â,客语拼音:Hag5-ga1)是南方汉族的重要支流,是族群和文化上的笼统性概念,一般认为形成于南宋时期。
“客家”一词较晚形成。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的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客家一说可以说是后兴之词,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客家。
客家族群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已有两千多年居住历史的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雷州、粤北少数民族等)之一,也是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以广东为例,虽然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相对于广东省其他汉族民系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汉族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当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岭南几大民系对岭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族各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