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原本在公孙瓒账下效力,公孙瓒为何会把他让给刘备?

2025-04-11 19:06: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之所以厉害,是后来在跟随刘备的时候打出来的。当时的赵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公孙瓒没把他看上眼。但是不对,当时赵云确实还没什么战功,但是他已经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情形,《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请注意,赵云当时只是个一般的老百姓,但是他受到整个常山郡的一致认可,让他当头领。而且跟从前往的人,包括“义从吏兵”。也就是说,既有义气相投的朋友,也有官吏和士兵,各色人等都有,人数也不会太少。赵云既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公孙瓒难道看不出来?

其二,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就说你们冀州(常山郡属于冀州)的人都去投奔袁绍了,你怎么却来投奔我呢?从公孙瓒的问话中,其实我们已经看出,公孙瓒是看出了赵云有不一样的见识。

其三,刘备在公孙瓒那里,一眼就看出了赵云非同一般,极力与他交好。刘备之所以看出来,除了赵云识见不凡外,还有也可能他当时打仗相当厉害。既然如此,公孙瓒怎么就看不到呢?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当时离开公孙瓒跟从刘备,并不是直接跟从,而是因为赵云的哥哥去世了,他要赶回去奔丧,公孙瓒也不能阻拦。

这话看起来有些道理。但是,要知道,奔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再说了,哥哥不是父母,用不着守孝三年。即便要守孝三年,如果公孙瓒是很重视赵云的,三年后,他也会极力敦促赵云赶回来。但他从此就再也没有在乎过赵云了,直到他199年他自焚而死。8年时间,赵云就一直在家(赵云离开公孙瓒是191年),他为什么不召回赵云呢。

由此可见,尽管赵云已经表现得非同一般,但是公孙瓒实在是没把赵云放在眼里,而且还不喜欢赵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点。第一,公孙瓒很骄傲,不重视人才。前面已经说过,赵云带着一众父老乡亲前往投奔他的时候,他说的那话:“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他对赵云用了“迷而能反”一词,感觉好像赵云是犯了错误,迷途知返,是投降他来了。从这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有很大的优越感。这话让心高气傲的赵云听了,心里如何高兴呢?公孙瓒这样做,显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表现。而赵云最终也是看出了公孙瓒不是一个善主,所以才以为哥哥奔丧为名,离开了公孙瓒。

回答2:

赵云原来是公孙瓒的手下,为何公孙瓒会将其让给刘备? 以下是有趣历史的简要介绍。赵云是三国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物。他有很强的武功、智慧和勇气。同时,他也有很强的政治头脑和大局观。可以说他是一个相对完美的身材。我不是因为对赵云的赞美和美丽才这么说的,中国伟大历史的小说中的赵云,虽然没有《罗曼史》中描述的那样传奇,但基本上所有写在《罗曼史》中的东西都可以追溯。

根据史书记载,赵云是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被郡里推举,率领乡勇民兵,投奔到公孙瓒的麾下。公孙瓒在幽州,当时正和冀州的袁绍对峙相持,由于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在朝野都很有人望,因此在招揽人才方面公孙瓒很吃亏。

这时赵云领兵来投,让公孙瓒既意外又高兴,一时得意忘形和赵云开起了玩笑,问他:“你是冀州人,为什么不去投奔袁绍,反而来幽州投奔我?”我猜测公孙瓒的本意应该是想听到赵云拍拍马屁,说点类似于“名公天下闻名,故特来投奔麾下”的话。结果赵云一点没惯着公孙瓒,直接打脸回道:“现在天下大乱,我也不明白谁对谁错,百姓生活艰难,我们冀州人私下议论,你们幽州这施行的是仁政,因此前来投奔,并不是觉得将军你有多强,袁绍有多差。”

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公孙瓒负责的只是幽州的军事工作,幽州的仁政跟他完全没关系,完全是幽州牧刘虞做出的成绩,相反,公孙瓒在幽州有嗜杀的名声,跟“仁”这个字一点不沾边。此外幽州政军之间不睦,公孙赞和刘虞政见不同矛盾很深,后面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最终公孙赞击败了刘虞并将其杀害。

回答3:

赵云原本在公孙瓒账下效力,公孙瓒却把他让给刘备是因为刘备欣赏他的才能。

回答4:

因为他觉得有了二心的手下还不如送个人情所以让给刘备

回答5:

因为刘备很欣赏赵云,赵云也多次帮助过刘备,可以说是刘备要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