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熊耳山地区,近20~30年以来形成了金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浆期后热液(或岩浆热源)有关的成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地质工作者一直把金的成矿工作重点放在小秦岭燕山期文峪花岗岩周围0~7km范围之内,但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按照地幔热流体找矿的新观点,金的成矿是与深部地幔柱构造有关的地幔上隆及其上部扩张形成的。成矿与拆离断层和由其造成的各类剪切构造发育部位,以及不同介质对成矿流体的制约、不同介质对水岩交换反应的差异等有关。成矿是同一地质背景、相同的成矿系统和相同的深部构造过程产生的地幔流体作用的结果,只是不同的成矿介质有不同的表现。这样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太古宙中深变质岩内脆韧性构造发育,易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在中元古代熊耳群中基性火山岩内易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在两组切割较差的构造交汇处常常会有斑岩及爆发角砾岩型矿床出现。由于地幔流体来自深部地幔,区内深成岩浆活动部位,如中基性岩、碱性岩、火成碳酸盐、爆发角砾岩体,其来源都很深,并且是贯通地壳上下的通道,对地幔流体的上升和运移十分有利,故这种深源岩浆活动发育地区,也是成矿有利的地区。
图6-3 小秦岭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
因此,可以在太华群发育的深部变质岩区以寻找石英脉型金矿为主,在熊耳群及熊耳群与太华群接触带附近以寻找构造蚀变岩型矿床为主,在两组(如EW与NNE向)构造的结点及其附近有利于寻找斑岩及爆发角砾岩型矿床。地球物理探测的莫霍面隆起区,即地幔上拱地方,也是地幔流体活跃地区,对金矿的找矿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