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道德问题

2025-04-12 21:53: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目前,经济建设的诸多道德问题概括如下:一、主要问题 (一)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调查显示,多数人员对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正确认识。65.2%的人能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不同步,只有20%的人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道德的进步。有高达82.6%的人认为当前道德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只有16.9%的人认为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发展基本相适应;几乎没有人认为道德建设超前于经济建设。在八成多认为道德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人中,42.6%认为落后的距离是相当大的。这部分人指出,20余年着重于快速发展经济导致机会不公、资源不公、利益主义、享乐主义等出现,在某些地区甚至现象严重;36.8%的人认为道德的确落后于经济,但距离不是太大,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相应地,反映市场经济效益和交换关系的新的道德规范也在形成之中,要动态地、积极地看待新道德的发展;另有34%的人错误地认为是市场竞争导致了道德的下降。 (二)诚信意识浅薄,诚信度明显偏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容易导致人们目光短浅不讲诚信。调查显示,有一半多的人表示"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行",还有14.3%的中间派(认为"说不清楚"),他们随时可能滑向危险的一方,两项之和接近70%。而明确反对这一说法的人只占34%。关于"信用",有37%的人认为信用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有33%的人认为要想办成事,就不一定讲信用,两项之和也高达70%。另有16%的人"说不清楚",只有14%的人认识到了"人不可无信用"。这说明,有太多的人对市场经济中"信用"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把"信用"二字抛到脑后。调查还发现,高达87%的人对产品假冒表示了"理解"。当问及对"有一个小企业发展出现了困难,几乎破产,后来去仿照名牌产品,起死回生"的看法时,有34%认为"没什么,可以理解",34.6%认为"能使企业起死回生,也可以理解",甚至有18.4%认为"只要是为了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47.6%的人能够认识到"这是违法的",但只有13%认为"应该依法处理"。 (三)是否需要奉献精神,认识矛盾且带功利性 雷锋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是两种典型的奉献精神。然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被调查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提倡"两种道德有着自相矛盾的认识:关于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能否提倡",24%认为应该提倡,51.7%认为可以提倡,两项高达75.5%,只有24.3%认为不能提倡;同样是对奉献精神的考查,当问到"提倡为人民服务,对发展市场经济是否有利"时,52%认为"弊大于利",还有24%"说不清楚",两项高达76%,只有24%认为"利大于弊"。两种回答刚刚相反。这表明,多数人员还不懂得市场经济是一种协作性、服务性很强的经济,奉献与服务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心态。关于拾金不昧,只有18%认为"是一种美德,应该发扬",而有32%认为"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人格高尚",35%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拾金不昧,归还失主可以,但应该得到报酬",还有15%认为"拾金不昧,归还失主者,一般是在有他人知道的情况下而为之"。这说明,他们的"拾金不昧"精神有极强的功利性和条件性。关于助人为乐,我们根据大学生张华的事迹,设置了一个大学生勇救老农民而牺牲的情景,问"应不应该"和"值不值得"。当问及"应不应该"时,只有17.3%认为应该,有34.4%认为不应该,约半数的人选择了"如果大学生会浮水就应该"。当问及"值不值得"时,一半的人认为值,一半的人认为不值。这说明他们多么的矛盾、功利和不统一。 (四)"见义勇为"在市场经济中遭遇尴尬 见义勇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在市场经济条件大潮中,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面对危难六成选择"躲闪"。当问及"给你一个见义勇为的机会,你最先考虑的是什么"时,有63.4%首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实力,只有18.4%的人最先考虑"受害人的利益";当问到"在交通车上看见一个小偷正在偷人钱包,你会怎么办"时,只有16%"上前制止",有高达65%的人选择躲闪和沉默,还有19.7%的人"不知道怎么办",有大量(30%)的人"本想上前制止,但怕寡不敌众"最后还是选择了做懦夫。而当"看见一名妇女正在遭受坏人的欺辱"时,只有12%会"立即上前制止",还有27.5%"看看情况再说",17.9%选择"躲避",20%会"报警",22.6%会"找人帮忙"。多么令人忧虑的数字!以上数据有可以相互验证的地方,这也可以说明其真实性:表8中最先考虑"受害人的利益"的只有18.4%,因此表9和表10中选择"(立即)上前制止"的人才会只有16%,甚至12%;由于有63.4%的人首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实力,必然就有高达65%的人选择躲闪和沉默。 正义观是道德最重要的价值观,它作为道德感的基石,不论社会如何发生变化,但它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放弃正义,意味着放弃人现有的行为准则和文明成果,还意味着放弃进步、放弃安全、放弃荣誉、放弃信任、放弃许多精神价值。 二、对策思考 1、继续加强市场经济道德教育 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要通过教育来解决。从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对市场经济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认识不清。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加强市场经济道德教育。 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竞争性原则,要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组织人们学习相关的法律,进行普法教育;引导人们合法经营、劳动致富,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及时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大力弘扬守法户和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典型。如果人们增强了法制观念,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就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根据市场经济服务性原则,要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相互利益的关系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往往容易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见利忘义。因此要特别加强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防止"一切用钱管"的做法,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既讲功利价值,又讲奉献价值,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 再次、根据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要大力加强诚信教育。诚实信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不讲信用,任何市场交换都不能顺利进行,更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讲信用不仅是简单的不卖假货,杜绝伪劣产品,而且应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中,夸大宣传、欺世盗名、虚假统计、谎报成绩、侵犯知识产权、掩盖缺点错误、逃避责任、偷税漏税、假新闻、盗版书刊等等,都应当成为遭到社会谴责的可耻行为。诚信待人,说话算数,遵守时间,忠于职守等等都应当受到社会的称道。信誉至上,有信则有誉,成为风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能够健康发展了。 复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利己性和利他性。市场经济对人们道德面貌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的看法上。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新情况和新变化,我们当前在认识和调整社会的道德关系时,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要正确区分正当的个人利益和不正当的个人利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最后、根据市场经济的创新性原则,要注意将民族的传统道德与现时代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长期以来,这些优秀的道德保证了我们伟大民族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原有的道德传统又必须同新时期的新情况相结合,有所丰富,有所取舍,有所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新时期的人们所接受、所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完全是老一套,人们就会觉得行不通,或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2、用法律打造诚信社会 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属性在金钱冲击面前会显得软弱乏力。因此,还必须重视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使之成为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诚信社会的基本手段。 我们说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其本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应遵循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损害社会公德。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道德释放对经济行为的感化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道德经济"的建立,无疑是件利国利民之事,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因相冲突,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不道德商业行为。 道德的感化作用建立在行为人的自省和自控基础之上,如果行为人的道德堤坝没有在内心深处筑起,则"道德经济"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