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处处流露出失业给予不同年龄段的男人身份认同感的冲击,这正是他们内心挫败感的根源。三十七岁的Walker在失业前是一个国际销售主管,管理一个运输部门,家中妻儿生活无忧,他开的是名车,住的是别墅,虽比不上富豪,但也是高级饭店,娱乐场所的常去之客。一直以来,他对生活的满足感来自于这种身份带来的一切物质和人脉效应,他预支的不仅仅是银行上的金钱,而是对自我身份感未来定势的信心。所以,“失业”不仅阻断了他的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他一直给予自我身份的信赖感和寄托。具体体现在,他需要高尔夫娱乐来维持在外成功人士的形象,他需要年薪超过十一万的职位以衡量自己在社会的价值。其实,这些身份认同感只是过去的惯性思维形成的。在前一篇影评中我提到“一旦你习惯了在某个行业中获得尊严和资本,你就会习惯地视其为代表自己的一切。”人最难的不是“改变”的过程,而是“改变”所需的心理趋势。这种心理趋势在没有稳定下来之前,他需要各种方式来发泄,来挣扎,而周围的人与事都是一个让自己看清局面的重要前提。Walker挣扎的过程,幸好有一个体贴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儿子,还有出手相助的兄长,更有仗义的旧上司在不同阶段给予一点推动,让他一点一点地接受了失业后的身份。然而,当他获得一份在Boston的面试机会时,他心急如焚带上行李飞去那里,却最后被告知他记错了面试时间。那刻,他浮躁的心终于沉稳下来了,他明白了,一切的失意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己强加给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他放弃了面试,回归到质朴的现实,开始热爱上木匠工作。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其中“虚假的认同”指的就是“身份认同”或“角色扮演”。当Walker放弃了这种旧有身份认同的强迫性情结,他就开始深入一层一层地挖掘自己,从慢慢了解自己的思想,到感受自己的情绪,再到接纳自己的身体,最后体验喜悦。体验到喜悦后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身份认同。其实,Walker这个自我调节过程都是每个人在失落沮丧中必须经历的反省内涵。
又如电影中的Gene,他的身份认同感并非单纯的事业上的丰功伟绩和高数据,而是能带领一大帮人一起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他在无法保护曾经下属的时候感到特别失败沮丧,而最后他被合伙人解雇后的出路就是选择重开旧业,把失业的旧员工雇回,让他们找回归属。那刻,Gene的身份认同感又重获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