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上课时都懂,但就是不会做题。这是个困扰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老师的问题。连老师都不理解:明明我都教了啊,课堂气氛也挺好,学生反映也挺好,怎么一做题就错,不是这个点不对,就是那个点没注意到。
在课堂上,老师一般怎么上课的,以数学举例。先说一个题目,然后把知识点讲解一下,一道数学题通常有好几种解答方法,老师会挑选常用的一道解法或者两道解法。最后告诉大家要记住这个知识点,然后举一反三,要有悟性。这种做法有问题吗?看起来多完美啊,但恰恰问题就出现在这。
学生通常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前面的正确的常用的解法上,后面的就很少用心去思考,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把这个知识点与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如何才算有悟性。而对于这些,老师通常都不会提。我上学时候就经常在想,到底怎么才能做到有悟性。后来就把这道题的解法,以及相关的知识点,自己整理,把举一反三的例子整理,把解题思路写出来,一目了然,才构建自己的知识树。才慢慢了解,这一些列过程才是老师所谓的悟性。但是这个过程没有一个老师给学生说。
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就被削弱。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输出能力。
作者:门前一竹有意思。微信公众号:门前一竹。(ID:menqianyizhu),这里有生活,有情感,还有意思。
作为大学生的你,肯定会有过这种疑惑:听的都懂,做时全懵。
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道例题讲解,把它的每一步都清楚的告诉你,你一边听一边点着头,觉得自己都懂了,而且还挺简单的。
但一到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却又一脸懵逼,不知所措了。
是你遗忘了解题步骤吗?还是你根本就没学会老师讲解的那道题?
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讲解时只按正确思路讲解
老师讲题目的时候,往往只是根据正确的思路去讲解。那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会很轻松的看懂这道题,并误认为自己已经动了。
而当我们做题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哪一个逻辑才是适用于这道题的。我们需要面对的岔路口,可不止一个两个,你又怎么能保证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呢?
二、并没有理解知识点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很多大学生平时不听课,在考试前几天突击学习,遇到不会的题就找学霸或者老师,请求讲解。
虽然请求讲解是好事,但他们却是为了答案而求答案,并不是为了掌握这一个知识点而去寻求答案。这样刷题的效果,就真的是记住了多少会多少,出题老师稍微耍一下心眼,把题目稍微改动一下,学生们就束手无策了。
因为他们只是记住了每一道题的解题步骤,并不知道一道题里包含的知识点是什么。
这样的刷题真的只是老师讲一道会一道,甚至如果没记住的话,这道题就白做了。
所以,我们在听老师讲解题目的时候,要做到两件事:
听完讲解后,尝试把这道题讲给其他人听,这样,你才会真正知道一道题的解法思路,而不是只会听不会做;
将题目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将知识点学习透彻,这样你才能在不同的题目里游刃有余,而不只是会这一道题。
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因为他们不会自己思考问题 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被动地学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