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时候一尺等于23.1厘米,故七尺即为161.7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
有时我们把像尺的东西也叫做“尺”例如:铁~(古代侠客用来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场所或教育机构用来体罚学员使之更加虔诚刻苦的器械)。
扩展资料:
尺的发展:
生活离不开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2.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美男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是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
中国不同时代里的尺,长度不一
殷商时的一尺,大概是15.8cm
战国、秦、西汉、新莽时大概是23.1 cm
东汉的一尺有23.75 cm
东汉末、三国、西晋的时候,一尺为 24.2 cm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一尺等于现在 24.5 cm
北朝、隋时为 29.6 cm
唐分大小尺,小尺为30 cm,大尺为36 cm
宋、元一尺为31.2 cm
明的时候分好几种尺度,裁衣时一尺为 34 cm,量地时一尺32.7 cm,营造时一尺32 cm
清也分这几种,裁衣时为 35.5 cm,量地时为34.5 cm,营造时为32cm
三国时七尺是170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