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学派,是用本能和性驱力等变量因素来分析人的心理力学结构,从而解释人某种社会行为的深层机制。譬如研究自杀行为,精神分析学会说成是,当现实对象的力比多投注被收回,由于爱欲对死本能的中和作用不足,导致死本能中未被中和的攻击性愿望过度指向自身的结果。
荣格学派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学派,它们的交汇就是潜意识。荣格学派认为,有关意识的配对概念,应该是个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有关个体意识的配对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问题里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分析学,都是指向个体的无意识层面,区别在于,荣格学派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无法到达的,因此只能从其对个体潜意识的共性效果上推及出来。而佛洛依德学派所作出的性驱力分析,只是基于个体潜意识,并不能作为具有普遍共性的结论来推广到各个历史时期、各类社会情境。随着时间,社会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个体潜意识的模式也会发生变化,譬如一些土著居民的文化里,就没有现代白人社会中的那些神经症。
心理分析学侧重于个体的心理活动状况的描述和解释。
精神分析学的范围更注重于社会的文化及习俗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互动关系的解释。
心理学分析是精神分析学的依据的重要来源,但精神分析学有些时候能引导心理学分析进入一个新的认识和探索。心理学分析就相当于主体认识活动,而精神分析学就相当于社会的存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