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东段存在近百个大小不一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25000km2(表6-2)。单个盆地面积大小悬殊,其中面积较大的可达1000km2以上,面积最小的仅 数平方千米(表6-3);沉积厚度变化也大,从100m左右到4000余米不等。空间上与花 岗岩紧密相邻,集中分布在湘东南、粤北及江西等地。区内许多盆地,如湖南横山盆地、 茶陵-永兴盆地、衡阳盆地、江西赣州-信丰盆地、弋阳-抚州盆地、会昌盆地、吉安盆 地和广东南雄盆地、兴宁盆地、河源盆地等,都含同时代小规模玄武岩层或辉绿岩层。因 此,可以认为白垩纪沉积盆地的构造属性是伸展裂陷环境下弧后盆地(王德滋等,2002)。
表6-2 南岭东段盆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表6-3 南岭东段盆地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注:(1)张建新等,1984;(2)据广东省地质图统计;(3)据江西省地质图统计;(4)据湖南省地质图统计;(5)据福建省 地质图统计(各省地质图均为1:20万)。
在展布方向上,盆地群的展布方向取决于控盆断裂或基底构造带的方位,深部基底对 其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单个盆地多为狭长条带状,呈北东延伸,受断裂控制明显,在空间 展布上随时间发生迁移,具有NE走向、SE-NW的分带、总体呈NE向雁行展布的特征(图6-4),可能与后期地质事件的改造有关。
在时空分布上,区内侏罗世盆地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两侧及闽西、赣南等地区,早侏罗 世主要为灰紫-灰色陆相磨拉石堆积,砾石粗大,成分复杂,分选差,近东西向分布,具 造山后期的挤压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中侏罗世岩层多呈杂色,盆地中普遍存在双峰式火山 岩和拉斑质玄武岩(闽西潘坑、赣南里仁、东坑、临江),盆地边缘发育A形花岗岩(赣 南寨背、陂头),测年值为160~180Ma(李献华等,2001;陈培荣等,1999b;Chen et al.,1998;许美辉,1992;陈跃辉等,1998)。反映出主动裂谷环境,可能是壳幔作用 及玄武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早白垩世盆地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以东沿海地带、雪峰—九 岭—高台山南北两侧及十万大山北侧,为大规模的坳陷盆地,盆地群的展布渐趋北东方 向;由暗紫-灰紫色的晶屑浆屑凝灰岩和流纹岩所组成;晚白垩世盆地及古近纪继承性盆地集中分布于雪峰山及武夷山之间,遍及南岭全区,为区域拉伸背景下的中小型断陷盆地(李思田等,1997),呈现稳定的紫红-砖红色,由河流相-湖相的泥砂质岩石、红色陆 相砂质碎屑岩所组成,夹煤系、灰岩或石膏、盐的蒸发岩,俗称 “红盆”;红盆中多处发 育碱性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及复合岩流(廖群安等,1999;俞云文等,1993;董传万 等,1997;李献华等,1997),暗示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的存在。岩层中前积层、微细层 理、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塌陷构造、印模、荷重模及具粗细韵律的粒序层、冲刷痕等 沉积构造发育。新近纪红层规模甚小,仅零星分布。
图6-4 南岭东段岩体及盆地分布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