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和老百姓有什么区别?

2025-04-06 16:07: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百姓和老百姓的区别就是---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翻看了《辞海》(是1963年版的,有点老,不知是否有变有新解?)。辞海中没有“老百姓”,只有“百姓”。 其定义是这样的: 1、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 2、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老百姓:即百姓,指安分生活的人民。 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或者老百姓。在封建帝王时代的君王、官员心里,老百姓是个贬义词。可揉可捏。 “深入接触老百姓”意思是统治阶级通过与百姓的交流,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制定与人民百姓有意的国家政策。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官员的人民群众的习称;平民;居民。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 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

回答2:

“老百姓”这个称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它的意思是指芸芸众生,比如人们经常说的“我们老百姓”、“我一个小老百姓”(记得“文革”中陈伯达也矫情地说过他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等等,和它相近的名词,还有平民、人民。与“老百姓”同出渊源的是“草民”或“庶民”这些概念,严格说来,“老百姓”、“草民”、“庶民”这些概念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即封建社会“官民”、“臣民”统治秩序下的话语。“草民”观念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因而封建意识也长期遗存的产物,它表述的是无助和自甘平凡(虽然不失为一种妥帖的人生观),它比“老百姓”所体现出的观念更退步。 百姓是各种姓的统称,现只代表人民。

回答3:

传统意义上的“老百姓”一词,同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和正式的行文中,应当以“公民”和“公众”来取代“老百姓”的称谓。为什么“格格不入”呢?吴先生说:“老百姓”就是平头百姓,其对应者是“官”、“官员”,两者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老百姓”意味着“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底层的庞大的社会群体,意味着无权无势,意味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使用“老百姓”的称谓不仅会降低“人民”和“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而且容易淡化我们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

回答4:

百姓是所有人,老百姓是老一代的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