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批判”是鲁迅竖起的一面大旗,他以笔为矛,彻底戳穿了在中国国民中延续了几千年的沉疴,对根植于国民身上的种种劣根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旨在以此来达到他“启蒙、立人、救国”的目的。而师承于鲁迅的萧红继承了鲁迅的这种批判精神。从《王阿嫂的死》到《生死场》再到《呼兰河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国民性批判在萧红作品中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更是将导师鲁迅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批判与自己的独特经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对麻木看客的批判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类人的形象,他们善于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赏别人的不幸、痛苦与尴尬,而脸上总是带着或满足或遗憾的笑容,这便是时代所催生的麻木看客。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介绍过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其导火索便是他在日本仙台医专教室里看到的那张载有中国人漠然旁观同胞被杀的幻灯片。从文之后的鲁迅也正是沿着“看客”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切入他的国民性批判的,他用犀利的笔触勾勒、描绘出了一系列色彩鲜明又个性独具的“看客”形象,寄寓了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鲁迅批评尖锐,讽刺意味较浓。萧红以故事的形态娓娓道来,全文充满哀伤,通过对人物生活的描写,以孩子的视角揭露社会的冷酷。看似哀其不幸,实则怒其不争。
鲁迅的批判是冷峻的、犀利的,萧红的批判是温柔的,有一种淡淡的哀伤,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萧红的态度没有那么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