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 广商的学生伤不起.周五交卷子我就把我写的复制给你好了..
《功夫熊猫》的成功让很多关心中国动画发展的中国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样的一部‘很中国’的动画片不是中国人自己拍的?反而是身处中国文化之外的美国人拍的?”“为什么人家做出来东西就是‘中西合璧’,我们做出来的却只能是‘不中不洋’?”甚至有人得出“中国在国内,中国文化在国外”的结论。极度的悲观与丧失信心并没有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个典型的个案中发掘出中国动画“不中不洋”的症结所在,中国动画在关于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制作上到底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
对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坚持是动画创作的优秀传统,纵观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历史,曾经辉煌的根由之一是立足于动画艺术样式本性的认识上对民族特性的挖掘与表现② 。 所以民族风格动画片要继续坚持这种创作道路,但坚持的前提是对动画民族风格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2008年,中国的一部“中国味”十足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从动画大国日本捧回了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这部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艺术风格都是原汁原味的国产货,为了与陶渊明原作表达的意境感相符合,短片采用具有写意风格的国画和皮影来表现。同时短片还传达了现代社会中饱受生活压力的人们对美好世外桃源的向往的主题。不管怎样,这样一部艺术短片,当然不会有票房号召力,但总算是一次对民族风格动画片的成功尝试。从短片获得国际的认可和国内动漫迷的好评来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动画艺术风格并没有过时。 对于动画的创作,我们更要认识到,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民族风格的表现只是其中一种曾经试验成功的手段。“中国元素”只是一种食材,但要做出能让西方、东方都叫好的菜色来,关键还是得看厨师的水准、配料的精细与烹饪的火候,一门心思指望“中国元素”打开国际市场的人无异于“坐井观天”。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其他表现手法来共同承担起拯救中国动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