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教我们两种途径。一是“观我生”;二是“观其生”。
观我生,就是观察自己的生存途径,审视自己主张是否正确,有否趋炎附势,是否择善或偏执,对事和人是否有主见或盲从,等等。
但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一个“度”的问题。
西方佛禅智慧认为,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事情,不将时宜固执自己的主张,则在一生中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
禅学智慧说,自己贬责自己,自己或许在;自己褒扬自己,自己就灭自己了。
所谓的“我淡则我浓,我浓则我淡”,也是这个道理。你假如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很“淡”的,别人就认为你很浓,很深刻,很突出;如果你认为你自己很“浓”,别人就认为你不知天高地厚,很牛,很冲,结果认为你不过如此,淡的很。
“我是块黑色的玉,我在黑暗中飘飞。”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有才,有作为,但不愿意露声色。默默地干,默默地奉献,不追求显赫。
(查了很多资料,看着像是和易经有关,不忽悠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易经》教我们两种途径。一是“观我生”;二是“观其生”。
观我生,就是观察自己的生存途径,审视自己主张是否正确,有否趋炎附势,是否择善或偏执,对事和人是否有主见或盲从,等等。
但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一个“度”的问题。
西方佛禅智慧认为,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事情,不将时宜固执自己的主张,则在一生中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
禅学智慧说,自己贬责自己,自己或许在;自己褒扬自己,自己就灭自己了。
所谓的“我淡则我浓,我浓则我淡”,也是这个道理。你假如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很“淡”的,别人就认为你很浓,很深刻,很突出;如果你认为你自己很“浓”,别人就认为你不知天高地厚,很牛,很冲,结果认为你不过如此,淡的很。
“我是块黑色的玉,我在黑暗中飘飞。”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有才,有作为,但不愿意露声色。默默地干,默默地奉献,不追求显赫。
出自 易经启示录
这句话本身就是不漏声色,作者怎么还会留下名字呢。不要太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