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十一个王国立了传,东周有《周本纪》,楚国有《楚世家》,吴国有《吴太伯世家》,越国有《越王勾践世家》,魏国有《魏世家》,齐国有《田敬仲完世家》、秦国有《秦本纪》,燕国有《燕召公世家》,韩国有《韩世家》,宋国有《宋微子世家》,赵国有《赵世家》,唯独中山国无传无史。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秦、楚、燕、齐、赵、魏、韩七国的一个强势的千乘之国,它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与保定市之间,前后立国多达二百余年。而这样一个显赫的诸侯强国却被史圣司马迁忽略了,岂非咄咄怪事!
然而在中国史学的权威著作《史记》里,我们却找不到完整的中山国史,全书虽然多次提及中山国,都仅仅是一笔带过。如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献侯十年(丁卯,前414),中山武公初立。
赵烈侯元年(癸酉,前408),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
赵敬侯十年(甲辰,前377),与中山战于房子。
赵敬侯十一年(乙巳,前376),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赵成侯六年(壬子,前369),中山筑长城。
赵武灵王十七年(壬子,前309),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赵武灵王十九年(甲寅,前307),春三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
赵武灵王二十年(乙卯,前306),王略中山,至宁葭;两略胡地,至榆中。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丙辰,前305),攻中山。赵?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寨。王军取?(今河北柏乡县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合,王许之,罢兵。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戊午,前303),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辛酉,前300),复攻中山。
赵惠文王三年(乙丑,前296),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在《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魏惠王二十八年,中山君相魏。(司马迁《史记》部分诸侯国时间记载混乱,本文仅供参考)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八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写道: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魏者,相中山。
自《史记》中看到,中山国周边的诸侯轮番进攻中山国,定要把中山国灭国,是不是感觉有些奇怪?
史书考证,中山国实为夷狄所建,与诸夏非一个人种(可能与匈奴血缘关系近)。他们比诸夏更推崇周礼,但诸夏并不认可,还要轮番地攻打中山国,一定要把它灭掉才罢休。
夷狄尊崇华夏,只能学一点样子,因为人种的原因,浑身都是偏盛之气,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和真正适配华夏文化。只要他们一旦得志,就会暴露出夷狄禽兽的尾巴和嘴脸。估计史圣司马迁之所以不愿意记录中山国的历史,也是因为中山国是异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