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更是被塑造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国国内局面稳定后,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数次北伐上,最终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不下,因长期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国力就很快就衰落下去,在公元263年蜀国灭亡。
很多人始终无法理解谋略过人的诸葛亮明知“北伐魏国、匡扶汉室”的政治目标在蜀国失去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之后已经不可能实现,他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非要为?不仅耗费尽了蜀国的国力,也使自己积劳成疾累死在五丈原。
但是诸葛亮并不糊涂,他知道这个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所以诸葛亮屡次北伐的目标并不洛阳、许昌等中原地区,他每次北伐的路线都是甘肃、关中一带,几乎每次北伐都是西出祁山,进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并与羌人取得联系,占据凉州。目的是跳出闭塞的四川盆地,夺取西北产马的地方,夺取产马的地方可以建立强大的骑军,弥补蜀汉一直靠步兵、骑兵弱的劣势;而且西北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可以对曹魏形成了战略威慑。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魏延献计夺取长安诸葛亮不予采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诸葛亮胆小怕事,而是诸葛亮并没有要攻进中原的战略部署,诸葛亮要夺取的西北形胜之地,但是诸葛亮又不能改变蜀国建国以来的口号,所以只能以魏延的计策充满危险而不予采纳。
众所周知刘备靠的是北方跟随他的将领(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为代表)和荆州集团(以诸葛亮等为代表)夺取的益州,夺取益州后蜀国的大权都被跟随刘备的将领和荆州集团控制着,这就造成了益州地方势力的极大不满。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彭羡、孟达等就先后叛乱,严重削弱了蜀国的国力。刘备死前,关羽、张飞、黄忠等先后去世,等诸葛亮辅佐刘禅时,外来势力已经很弱,益州本土势力越来越强大,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矛盾也也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铁腕手段镇压是不行的。所以诸葛亮就坚持北伐,这样蜀国全体人民就必须一致对外,不然就有亡国的危险。同时在北伐的过程中,取得战绩也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提升外来势力打压益州本土势力的作用。
在诸葛亮屯兵汉中的几年时间,蜀国建立的依靠的元勋故将已经病故一千余人!而再过几年就要损三分之二!这样下去蜀国大权很快就要被益州本土势力夺走,诸葛亮只有通过北伐,不断挖掘外来人才,通过北伐诸葛亮重用了以姜维为代表的外地势力,他们在蜀国没有依靠,只能牢牢的和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结盟,共同对抗益州本土势力,一直到蜀国灭亡,蜀国的大权也没有被本土势力夺走,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