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始皇帝三十七年,即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天下的时候,在会稽山留下一个石刻,上面说: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也就是说,他仅仅反对有孩子的寡妇改嫁,认为这是对亡人的不贞。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观点,大约还是跟古人的婚姻观有关,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广继嗣”,延续血脉,如果寡妇带着孩子改嫁,那么,这个孩子今后的归属问题就成了矛盾,别用今人的观点套用古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是有一点道理的。
然而,毕竟,这个说法出现之后,对先秦以前,比较崇尚自由的婚姻,造成了一定的约束,因此,即便是秦始皇留下的观点,也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
公主
西汉卫青的老婆平阳公主,在嫁给他之前,就先后死掉了两任丈夫,分别是平阳侯曹寿,以及汝阴侯夏侯颇。
到了西晋,民间还有婆婆劝守寡的儿媳改嫁的事,即《晋书·列传六十·曹摅传》当中的:有寡妇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
婆婆还能劝儿媳改嫁,这得是个多么开明的婆婆,也由此可以说明,这个时候,寡妇改嫁还是可以接受的事。
然而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因为隋文帝也不知怎么想的,竟然把秦始皇的“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做了进一步细化,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夫亡妻不许改嫁。
杨坚
当然,这个规定还是有限制的:九品官以上,九品官以下,任之。只把寡妇不许改嫁的事放到官员层面,至于官员以下,他暂时还没考虑,当然,这个规定照样没成为主流,到了唐朝。
韩愈的女儿韩氏,就先嫁宗正少卿李汉,李汉死后便又后嫁集贤校理樊宗懿。鼎鼎大名的韩愈都是如此,其他人更不用多说。
也就是说,到了至少到了唐朝,虽然已经有了不许寡妇改嫁的相关说法,但执行的并不是太严格,那时候的婚姻还比较自由,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本来这种情况照常发展下去,是不会有那么多怨女的,然而遗憾的是,到了宋朝,情况便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
范仲淹
当然,宋朝不能一概而论,最起码北宋的时候,对于寡妇,还是比较仁慈的,北宋大臣范仲淹,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该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所以他小时候的名字叫朱说,范仲淹长大后,也并没觉得这件事有多丢人,反而继承了母亲的做法,儿子去世之后,他就把儿媳嫁给了自己的学生。
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开明的做法,然而到了南宋,事情便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时候出现了一种程朱理学,他们对妇女做了严格的约束,在寡妇能否改嫁的问题上,还曾做过探讨,本身, 探讨的背景就在于,在他们之前,寡妇是可以改嫁的,但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对,所以打算予以改正,南宋吕祖谦在与朱熹探讨理学的《近思录》当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改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朱熹
已经从理论上阐述了反对寡妇改嫁的理由,即“不配身”,同时,还首度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念,在他们眼里,寡妇改嫁已经变成非常可耻的行为,有鉴于此,程颐的继承者朱熹,很愉快的接受了上述理论,并在生活中大力推广。
他有个好朋友陈师中,妹夫刚死,他就给陈师中写信,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
人家丈夫刚死,他就劝人家一定要守节,事情就能做的这么绝对,也正在这般人的推广宣传之下,女人的约束越来越大,以至于寡妇不许改嫁成为主流。因此,后人便把南宋,称之为女人从自由走向禁锢的一个巨大的转折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