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众生牛马,六十年诸佛龙象。出自哪里,具体是什么意思?

2025-04-09 07:59: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句话来自《华严经》里的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意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为众生服务 。有点类似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居士问:“为什麼所有的佛、菩萨都要发愿度众生呢?” 

无相禅师回答:“如果以一棵树作为比喻,众生是树根,菩萨像是树的花,佛则是树的果;想要这棵树长大、开花、结果,就得先灌溉它;所以救度众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禅师又说:“《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你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致力为众生服务,才能福慧双俱。”

扩展资料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全经判为五分:

一、教起因缘分(旧《世间净眼品》),这就是全经的序分。

二、举果劝乐生信分(旧《卢舍那佛品》)显示舍那佛的果德和他过去的因行,劝令生信。

三、修因契果生解分(旧《如来名号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十品),显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为令生解。

四、托法进修成行分(旧《离世间品》),显示依诸菩萨行法,从事进修,成菩萨行。

五、依人入证成德分(旧《入法界品》),显示由于善知识的教导,证入法界,成就果德。

回答2:

出自《华严经》中的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意思:你如果想中佛陀座前的龙象,就必须要为众生做牛做马奉献自己。

龙象: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经中以龙象喻佛祖座前的罗汉。

扩展资料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回答3:

1、出自《华严经》,《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你如果想 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致力为众生服务,才能福慧双俱。意思就是你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致力为众生服务,才能福慧双俱。

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 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3、《华严经》汉译本有三种:
(1)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 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 本,又称为"旧译《华 严》", 或称为《六十华严》。
(2)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 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3)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 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 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回答4:

《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意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为众生服务) 通俗点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三十年众生马牛,六十年诸佛龙象,出自<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第18章名

回答5:

想当诸佛六十年,就要先为众生付出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