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小米粒水中游》

2025-04-18 03:46: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小米粒水中游》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郐红伟 评析:邢智敏

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省文登市教研中心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识;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小米粒、火柴、实验记录卡。

教师:烧杯、小米粒、热水、电炉、卫生香、火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出道难题考考大家,敢不敢应战?

生:敢!

师:(出示盛半杯水的烧杯,水底有小米粒)在这杯水中老师放了一把小米粒,谁能想个办法让小米粒在水中游动起来?

生:用手摇一摇杯子就行了。

师:嗯,是个简单办法。你还能想出其它办法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火来烧水,水烧热了小米粒就会游动起来了。

师:用火烧水,能不能换个规范一点的说法?

生:是给水加热。

师:嗯,你说话很严谨。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吗?

生:我有时看到我妈妈煮稀饭,好像是这样的。

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同学。不过,科学问题仅靠“好像”能下定论吗?

生:不能。

师:那怎样来验证一下?

生:做实验。

点评:有意设计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激发了学生亲自实验的兴趣,使下面的实验水到渠成。

二、实验探究

师:实验桌上摆的这些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对照这些材料,你能不能谈谈在这次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生:很多材料是玻璃的,用的时候要轻一点,别弄碎了。

师: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同学。

生:用酒精灯的时候,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师:看来你对酒精灯的使用规则非常了解。

生: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师:看来你也很会使用酒精灯。

生:我觉得用酒精灯加热时间长了三脚架会烫手,得小心点。

师:谢谢你的提醒。大家想想加热一段时间后会烫手的只有三脚架吗?

生:还有石棉网!

生:烧杯也会烫手!

师:所以,我们在实验结束后,大家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将酒精灯熄灭就可以,不要急于用手去接触三脚架、石棉网和烧杯,以免被烫伤。好,咱们的实验可以开始了。

点评:让学生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科学表述能力。当然,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好,但此环节也不求甚精,只要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鼓励,让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约十分钟后,各组实验现象已清晰。)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生:加热一段时间后,底下的小米粒慢慢升起来了,然后又从杯子边上落下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升起来了,然后又落下了。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哪个组想说?

生:我们组看到小米粒先是在杯子底部跳,跳了好多次才升起来了。

师:那升起来以后呢?停止不动了吗?

生:升起来后过了一小会儿又落下去了,然后又升起来了。

师:看来你们组观察得更认真。其它组还想说吗?

生:想!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用自己的语言加上恰当的动作、手势来形象地给大家描述一下你们刚才究竟观察到了什么样的现象?(一生上台加上手势描述现象)他描述得好不好?

生:好!

师:真是太形象了,给他点鼓励!(生鼓掌。)

师:有没有不服气的?谁能说得更好?(一生上台描述)看来咱们班真是人才济济啊!其它组,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跟他们几个组相同吗?

生:相同。

点评: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不同形式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直至说透、说明白,既可锻炼学生们的实验表达能力,又为下面分析原因、建立对流概念打下基础。

师:那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各小组画的小米粒游动的路线图好不好?哪个组先来?

一生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单。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单:

我们来验证:给水加热,小米粒会不会游动

我的方法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小米粒的变化

我观察到的现象

我来画图

我说原因

师:你能给大家解说一下这幅图吗?

生:中间这条线表示小米粒从水底升起来了,边上这两条线表示升起来的小米粒又落下来了。箭头的方向就是小米粒运动的方向。

师:这幅图能不能表示出小米粒游动的路线?

生:能!

师:画得真不错。其它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图吗?

生:想!

师:那我们就通过大屏幕来把每个小组的图都欣赏一下,然后大家推选出一个画得既正确又漂亮的小组,请他们把路线图给我们画到黑板上,好不好?

生:好!

师:有请各位组长上台!(各组长带实验报告卡上台,大屏幕出示各组所画的路线图)看来同学们画的图各有特色,老师都不知道该选谁了。你们同意哪个组到黑板上来画?(多数生:二组)看来多数同学同意二组。那请问一下二组同学,你们这幅路线图的执笔者是谁?

生:是我。

师:那好,请你把这幅图放大了给大家画到黑板上(生上台画图)。

点评:以上活动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所画的图不要求千篇一律,只要说得通就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师:你的图画得这么好,说明你对小米粒游动的路线看得很清楚。那你能不能谈谈你觉得小米会游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水把小米粒给带起来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真正产生运动的不是小米粒,而是水,是吗?

生:是的。

师:这位同学认为在我们加热的过程中,真正产生运动的是水,是水把小米粒带动起来了。大家同意他的分析吗?

生:同意!

师:那谁能描述一下在我们加热的过程中,水是怎么变化的?

生:就是底下的水被烧热了就上去了,上去以后上面和周围的冷水就流过来补充这个空间。

师:补充了以后呢?

生:又被烧热了,又上去了。然后总这样循环。

师:想一想,他说的是不是这么回事?

生:是!

师:那谁能到前面来带上手势形象地描述一下?(生上台描述)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水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底部的水由于受热而上升,上部及周围的冷水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从而形成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对流。

点评: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科学概念的初步能力。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米粒水中游的实验(师板书课题),发现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对流。那么这种传热方式只适用于水吗?自然界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也能以这种方式来传热呢?能不能猜猜?

生:我觉得空气也行。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想吗?

生:因为水会流动,空气也会流动,所以我猜空气也能对流。

师:看来你是个很会思考的同学,其他同学同意他的猜想吗?

生:同意!

师:既然有了猜想,那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生:做实验。

师:对,到底对不对,做实验验证一下。这次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是一台电炉、一盒火柴和一把卫生香。小组的同学们先在一起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空气能不能以对流的方式传热。

(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说说你们想到的办法?

生:我们想到的方法是先把电炉点燃……

师:等等,电炉点燃?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是接通电源。

师:这么说对吗?

生:对。

师:请你继续说。

生:先把电炉接通电源,然后用火柴点燃卫生香,把卫生香放在电炉的上方。

师:观察什么呢?

生:观察香冒出来的烟往哪儿飘。

师:那你能否预测一下,如果空气能以对流的方式传热,香冒出来的烟应该怎么飘?

生:应该是先从中间飘上去了,然后从边上落下来了,然后又飘上去了,又落下来了,不停地循环。

师:你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我前面看到水对流时就是这样子的。

师:大家琢磨一下,他的话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这位同学能把刚刚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这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太棒了,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师:不过,大家观察一下,相对于我们整个教室来说,电炉能够烤热的空气面积算大吗?

生:太小了。

师:所以,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观察到这位同学所描述的这种空气的大规模对流现象,只怕是不现实的。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想,比如不把卫生香放在电炉上方……谁想出办法了?

生:可以把香放在电炉的旁边,然后看烟往哪儿飘。

师:那烟往哪儿飘才证明空气可以形成对流呢?

生:往里飘,往外就不是。

师:往里?你说的“里”、“外”是相对于谁来说的?

生:是相对于电炉来说的。

师: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空气如果能形成对流的话,电炉上面的空气被烤热了就会上升,那电炉旁边的空气就会流进去补充。所以把香放在电炉旁边,烟就会随着空气一起往里飘。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点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精神、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放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教师只在必要时起到“扶”的作用,让学生在游泳中逐渐学会游泳。

师:这次谁能说说做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心点,别让电炉烫着。

师:多温馨的提示啊,谢谢你。

生:注意用电和点火的安全。

师:你的安全意识很强。

生:仔细观察烟往哪儿飘。

师:说得真好。这次实验,老师只想做一名观众,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做代表来操作这次实验好不好?

(学生推选两名同学上台。师指导接通电源、点燃卫生香。)

师:(对持香同学)请你把卫生香分别放在电炉旁边任意四个不同的方位,让大家来观察烟向哪里飘,好吗?(持香同学将香分别放在四个不同的方位,生观察烟向哪里飘)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烟向里飘!

师: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生:空气也能形成对流!

三、联系实际

师:看来,对流的传热方式不仅适用于水,同样适用于空气。根据这个现象,你能解释一下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吗?

生:是利用对流来传热的。

师:说得具体一点好吗?

生:就是暖气上面的空气被烤热了,就会上升,上面和周围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烤热了,又上升,时间长了,整个屋子就都热了。

师:其实,对流这种传热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暖气,你还能举出人们利用对流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其它例子吗?

生:烧开水、煮稀饭、煮饺子都是利用对流来传热的。

师:那你知道妈妈煮稀饭或饺子的时候,为了让水快点开,通常都怎么做吗?

生:我知道,都是用勺子搅一搅。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搅一搅吗?

生:搅一搅,下面的热水就能上去,上面的冷水就能下来,形成对流。

师:那老师就不明白了,难道你不搅就不能对流了吗?

生:搅一搅,热水上去得快,对流的速度就加快了!

师:是不是这么回事?

生:是!

师:谁还能举出别的例子?

生:厨房里的抽油烟机都安在上面,是因为锅里的热气会上升,在上面才能把油烟抽出去。

师:你分析得对。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空调的排气扇安在上面,也是这个原因。

点评:让学生懂得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课后延伸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人们利用热对流来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那么人类对热对流的应用是否还有我们没有想到的例子呢?除了热对流和热传导,热的传递还有没有第三种方式呢?比如说,太阳的热是怎样传到地球上来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有了新的收获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点评:科学课留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热传递秘密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评

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1.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新概念,运用新知识。从一开始的想办法让小米粒游动起来,到后来的解释暖气的工作原理,再到最后的自由举例,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样就使得学生愿学、乐学,在愉快的探究过程中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想办法让小米粒游动起来,学生思维可以充分发散,可以想各种办法,不是非要学生说出加热才行;描述小米粒游动的现象,学生可以照报告单读,也可以不照单自己说,还可以到前面带表演地说,只要能说得明白,不限制用哪种方法;画小米粒游动的路线图,可以这样画,也可以那样画,只要你能说得通,都会得到肯定;设计实验方案,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大胆说,行不行大家讨论;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能举出什么就举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探究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很多表现都是出乎意料的。

3.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表述能力。这是一堂典型的实验课。两次主要的实验,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小米粒水中游的实验,设计上比较简单,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验前预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操作以及对实验现象表述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我锻炼的空间;空气对流的实验则主要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则表现出适当的“扶”,毕竟自己设计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扶”不是包办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要充分尊重的。

回答2:

小米粒水中游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借助煮稀饭的生活经验,以米粒在水中游动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小米粒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示的一男生煮稀饭的情景图,有两层含义:一是提示学生应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煮稀饭时米粒在锅里的游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课前对生活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为课堂探究做好心理准备。

回答3:

一、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会做热对流实验,并能用图形表示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

①课前观察:帮妈妈烧稀饭和开水,看看锅里的米粒会怎样;

②卫生香,小米(锯末)、烧杯、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盒等。

③学生实验记录表;打印的《资料卡》。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大家还记得风是怎样形成的吗?我们是怎样实验的?

(由于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热不同,不同地方的空气冷热程度不同,引起空气相对流动,就形成了风。)很好。

2、我再搞一个小调查,那些同学帮妈妈烧过稀饭或开水?

(烧过,我烧过稀饭,我烧过开水,)

真是妈妈的好帮手。在烧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想法或问题?

生:我发现水会慢慢变热,

:水会沸腾起来,

: 米会动起来,米会在锅里游来游去… …

: 我们只是烧壶底和锅底,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怎么会全热了呢?

: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

:米粒是怎样游起来的?

我们今天就来这个问题。(板书:小米粒水中游)

(二)、探究活动:

1、指导认识水的对流:

⑴制定方案

在我们小组就有小米粒、锯末、粉笔末等物品,观察一下它们在水里动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使他们在水中游起来。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想出办法了吗?

生:搅动。

:用手摇。

如果不让搅动或用手摇,还可以怎样做?

:我们准备给锯末(或小米、或粉笔末)加热。

你们的想法很好,为什么这样想?

:因为烧稀饭时米会动,所以我们想试一试。

咱们就试一试他们小组的方法可以吗?在加热时要注意操作方法:把三角架上放上石棉网,石棉网上放上烧杯,在烧杯底放一些锯末(或小米、或粉笔末任选一样)然后往烧杯中加入约30毫升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实验时要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把看到的现象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到你手中的第一个表格中,画图或用文字都可以。

在加热时应注意安全,不要烧伤或烫伤,正确使用酒精灯,同学要分好工,互相配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⑵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实验,给选用小米的小组加上玻璃盖,促使其沸腾)

⑶汇报结果

你们小组用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用的是锯末,发现水底的锯末向上浮,到上部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着又上浮,下降,形成循环流动,用手摸水,水逐渐变热。

能把你组的记录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吗?请你到黑板上画下来。

:我们用的是粉笔末,发现… …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我们用的是小米,发现… …

也把你们观察到的用图画到黑板上。

⑷讨论:①锯末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由于水的流动带着锯末运动起来。)

②锯末在水中游动的路线说明了什么?

汇报:

:我们认为底部的水受热后往上升,才使锯末往上升,上面的冷水下去时,又带着锯末下去,这样不停地相对流动,水就全热了。

谁能再说说?

: 这说明热水从底部上升,冷水再从上面降下去,又被加热上升,这样冷水和热水不断相对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

⑸小结:(出示挂图资料卡)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会上升… …通过热水和冷水不断的相对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对流。(板书:热对流)水靠对流方式传递热,其它液体也靠对流方式传递热。

2、认识空气的对流:

①猜想:我们知道了水是靠对流的方式使整个容器的水变热的,在我们教室里只有三个暖气片,且在南边,是怎样把热传递到整个房间,使房间各处都暖和的呢?

生:可能是空气的对流。

你能设计个实验来证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吗?

②小组讨论

③汇报:

用铁盒罩住酒精灯,从洞口处观察点燃的香的烟飘向哪方。

用大可乐瓶像模拟风的形成那样试一试。

还有其他想法吗?

⑵分组实验: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纸筒,可以用它将点燃的酒精灯罩住,将点燃的香靠近纸筒的洞口并沿洞口两侧移动,看有什么发现,把纸筒扶正,注意用火安全。

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烟朝着洞口飘。

说明什么?小组讨论。

:烟往洞口内飘,说明纸筒内的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就从下面进来补充。

由这个实验你你推想房间是怎样暖和的吗?

:暖气片附近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压力大,会流过来补充,又被烤热、上升,… …不断相对流动,这样整个房间就都暖和了。

你的推想非常好,大家同意吗?请同学们在你的记录表上画出房间内的空气对流图,画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画得好。

其它气体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板书:气体)

3、应用:

我们知道了液体和气体传递热的方式主要靠对流,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小黑板)

①怎样让稀饭热得快?

②怎样使炉火更旺?

③排风扇应安放在什么位置?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对流?(空调、天窗)

五、作业:

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太阳离我们1.5亿千米,是用什么方式将热传到地球上来的?请你在课后做一个调查好吗?

教学录入:亮晶晶 责任编辑:亮晶晶
上一篇教学: 关于“模拟风的形成”等实验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教学: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