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天佑: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自办的铁路----京张铁路,设计了“人”字形铁路,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
(2)冯如: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
(3)李四光:发展了地质力学理论。
( 4)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
(5)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6)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
(7)袁隆平:杂交水稻。
近代科技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仿造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近代著名科学家 (1)詹天佑: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自办的铁路----京张铁路,设计了“人”字形铁路,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25个人价值的,还不错,和角色应该是平衡的一般胆小或保守好
学习力刷,刷满
顺便说一句,精灵学院可以直接识别个人,并把下看到准确的识别
兵器制造家龚振麟:龚振麟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眼见大好山河被英国侵略者践踏,刻苦钻研科技、改良兵器,自觉投身于反侵略战争中。他亲身奔赴甬东战场,仔细观察英军火轮,制成用人力驱动的叶轮击水“车轮船”和“车轮战船”。林则徐“戴罪立功”于浙江期间,他被调到炮局工作,造出了“枢机新式炮架”,使大炮能够四面转动,灵活射击。
冯如研制飞机: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研制的这架飞机的飞行高度、时速和航程均创当时世界纪录。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飞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李善兰与《方圆阐幽》:《方圆阐幽》是清代的数学著作。其内容是关于幂级数展开式方面的研究。李善兰创造了一种“尖锥术”,并把“尖锥术”用于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用求诸尖锥之和的方法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虽然他在创造“尖锥术”的时候还没有接触微积分,但他已经实际上得出了有关定积分公式。英人伟烈亚力认为李善兰所著书中,“其理有甚近微分者”。李善兰的这一成就表明,即使没有西方传入微积分,中国数学也会通过自己特殊的途径,运用独特的思想方式达到微积分,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