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未刻一字的原因,众说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武则天立无字碑的意图是让后人去品评自己的功过。如果真的这样,武则天确实颇有政治眼光,后人也确实在这块无字碑上留下对她的怀念。正象无字碑上后人刻上去一首诗云:“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乾陵本是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诗人独写出武则天,可见武则天在人们心目中的,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有人说武则天本意立下无字碑,准备把自己一生的功绩刻上去。但提起笔却自觉功高莫名,无从下手,于是就没留下一字半句。 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无字碑是中宗李显所立。并非武则天所为。李显之所以碑上没刻字原因有两个:首先他无法确定对武则天的称谓,是称皇帝还是母后,第二是他无法决定碑文写什么内容。去称赞武则天为杰出的政治家,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明主圣君云云。他觉得大唐的名号正是被这个女人改为“周”,自己作为李姓的后代,似乎不妥,也非本意。如果写武则天如何打击政敌,实行酷吏政治,进行血腥镇压,甚至连自己的亲骨肉也不放过。又恐后人给他以不孝之名。于是,无字碑上便无一唐字。 无字碑立时未刻一字,但后人却刻上了题词四十二段,南面三十二段,北面十段,起于宋,终于明。其中除汉文杂记外,还有女真文,保存比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见,旁有汉字的译文。金朝系女真族,其女真文字今已绝迹,这段碑文乃是研究女真文化及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说在乾陵的无字碑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一字未留的一块碑,却给后人留下无数的深思、无量的资料、无穷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