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讲的是什么事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情节

2025-04-07 14:12: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长征指的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长征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战役及会议:

血战湘江(湘江战役)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断后的红34师几近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被俘牺牲

湘江战役,红军浴血奋战7个昼夜,战士马革裹尸,湘江血可漂橹,当地居民“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中央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

但是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的企图。也直接促使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后来的长征得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进行。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 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党中央的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昼夜奔袭240里,飞夺泸定桥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开拓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

爬雪山(夹金山)

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过草地(若尔盖)

这片草地相当于法国的国土面积。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官方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回答2:

剧情: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江西根据地,突围北上抗日。湘江一战,八万六千红军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等人不顾蒋介石众兵设伏,把希望寄托在和红二、六军团的湘西会师上,中央红军危在旦夕。 危难时刻,已被错误路线剥夺军权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在王稼祥、张闻天、 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力挽狂澜,经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终于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初步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再越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又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后,红一方面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