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2025-04-08 11:39: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害柑橘的尺蠖主要是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的一个亚种,属海南油桐尺蠖,又名柑橘尺蠖、大尺蠖。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浙江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为害。除柑橘外,还为害多种植物。
【为害情况】
由于尺蠖幼虫体型大,食量也大,严重发生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整株或整片柑橘树的新老叶片一齐吃光,仅留叶片主脉,形成秃枝,是一种典型暴食性害虫。
【主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2~25毫米,翅展52~55毫米,前翅白色,杂以灰黑色小点,翅上还有黑色的波状纹,尤以雄蛾的更为显著。卵块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卵粒重叠成堆,上面覆有黄褐色茸毛。卵粒椭圆形,青绿色,孵化前灰褐色。由于其行动时呈曲尺状,故名。在腹末的尾足仍存在,低龄幼虫常用以牢牢地把身体固定于枝、叶上,身体撑起来如枯枝状。高龄幼虫则在荫蔽处的枝条分叉处搭桥固定,体色常随停息处的环境不同而变化。蛹黑褐色,长22~26毫米,尾端有棘刺。
【发生规律】
在广东每年可发生3~4代,越冬蛹于次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从4月初到5月中旬,蛹见于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蛹见于7月中旬,成虫出现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蛹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虫出现在9月中下旬。第四代幼虫出现于9月下旬至11月初,蛹见于11月至次年3月初。
每年3月下旬、4月初以至9月中下旬为害柑橘,其中为害严重的是6月下旬至9月初先后发生的第二代及第三代幼虫。
幼虫孵化后,爬出卵块吐丝,随风飘移分散,在叶尖的背面咬食叶肉,使叶尖部干枯。严重时,园区一片赤褐色。3龄前幼虫喜在树冠外围顶部叶尖竖立,这时又是抗药力较低的时期,因此是喷药防治的好机会。3龄以后幼虫喜在树冠内,往往在枝叉口处搭成桥状,此时虫体抗药性增强,喷药防治效果较差。阴天、晚上为害猖獗,嫩叶、成熟叶都受害。每头老熟幼虫每天为害叶片5~7片,老熟幼虫晚上沿着树枝主干下爬入土化蛹,也有部分吐丝下垂入土化蛹,入土化蛹深度离地表1~3厘米,且分布在主干周围50~70厘米处。蛹期14~20天,在雨后土壤湿度较大情况下羽化出土,羽化后1~2天内于晚上交尾产卵,白天栖息于柑橘园周围的树干背风处或柑橘树干或叶背。卵产于叶背或树干裂缝,从卵到幼虫需7~11天。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少量发生时,利用它的特性(成虫白天栖息,高龄幼虫可循其粪粒查找)人工捕捉成虫和幼虫。
②灯光诱杀。利用其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柑橘园每2公顷左右安装一支40瓦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
③挖蛹。第一次11月至次年2月,第二次5月中下旬,这两次是关键时刻,特别是第一次如除得干净,可以大大减少虫源。第三次在7月中旬、第四次在8月下旬至9月初进行,在树干周围70厘米挖土深约10厘米,慢慢挑出蛹,集中烧毁。也可在每次化蛹前,先在树冠下铺上塑料薄膜,然后铺上5~10厘米湿润松土,待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后,取蛹消灭之。
④清除卵块。利用其产卵特性,在产卵期间,检查树干裂缝或叶背。发现有卵块摘除。
⑤防治指标。掌握幼虫3龄以前喷药。
⑥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90%敌百虫800倍液,24%万灵水剂1000~1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青虫菌(300亿/克)1000~1500倍液喷杀。另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柑橘尺蠖幼虫有较好的防效,可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