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孙权还要逼死陆逊?

孙权跟陆逊究竟有何仇恨?
2025-04-05 11:01: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孙权有勾践之奇,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称帝前后落差明显,好大喜功而多猜忌,陆逊又在立嗣之事上刚而犯上;二,打击豪强,为子孙铺路,孙氏非东吴土著,陆氏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自是重点提防和清理对象,与朱元璋清洗勋贵有异曲同工之妙。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夷陵之战,是刘备对东吴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刘备借替关羽报仇的缘由,讨伐孙权。孙权手下将领陆逊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刘备大军的近攻,缓解了孙权的燃眉之急。这一战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陆逊受到孙权重用的地方还有很多,东汉末年山贼骚扰地方安定,对抗孙吴的政权,让朝廷一直感到很头痛。陆逊用查户口整顿的方式,将年轻力壮的百姓招为部下,有的山贼无法招降的,便招兵开始讨伐最终平定下来。陆逊因为诸多功绩,被受封为定威将军。


陆逊晚年卷入了立嗣的争斗中,这种事件多半是九死一生,成就成了,不成便是败者为寇。孙权的两个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陆逊一直是站在太子这一边,但是孙权听信了谗言,想要废掉太子,立鲁王为储君。不仅是陆逊,太子太傅吴粲、太常顾谭也多次表明嫡庶的重要性。陆逊点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有各得其所,才能够上下安定。但是孙权仍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并对陆逊非常反感,前去责骂陆逊。试问谁曾想当初自己跟随的主君如今这样对待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心,当时已经年老的陆逊,支撑不住,伤心过度而去了。主要原因是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子孙驾驭不了陆逊。陆逊拥戴太子孙和,令孙权疑惑不安。以后孙权立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在孙权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继而把陆逊逼死,并且还追诘陆逊之子陆抗。

回答2:

陆逊无疑是吴国重臣,出谋划策,吕蒙白衣渡江收复荆州,杀了关羽,与其说是吕蒙的功劳,不如说是陆逊的功劳。夷陵之战火杀联营,一把火烧掉蜀军40余座大营,令刘备无脸回成都,直接死在白帝城,蜀汉从此一蹶不振。论功劳,陆逊恐怕不比周瑜差。是吴国对抗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然而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甚至逼死了陆逊。孙权之所以疑忌和逼死陆逊,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陆家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虞、魏、顾、陆,最出名的就是顾家和陆家,比孙家要有声望的多。陆逊的从祖陆康为庐江太守,康子陆绩为郁林太守,绩子瑁,为选曹尚书。陆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陆逊家族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孙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陆逊功高震主,为孙权所畏忌。。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子孙驾驭不了陆逊。陆逊拥戴太子孙和,令孙权疑惑不安。以后孙权立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在孙权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继而把陆逊逼死,并且还追诘陆逊之子陆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另外一个原因,逊为孙策之婿,早年孙权将策女嫁给逊,开始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陆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孙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孙策手中继承的,但孙权对孙策之子相当刻薄,有亏待之处。孙权猜防陆逊,肯定会与陆逊为孙策女婿有关。

回答3:

因为陆逊的存在没有价值了,所以就只能逼死了。陆逊真的有点可怜,心疼陆逊。

回答4:

孙权的猜疑心比较重,在没有得到权力的时候,比较克制。在高位权力欲望的诱惑下,孙权渐渐迷失了自我。陆逊这个人能力比较高,但是性子比较刚。也就是后来在立储一事上和孙权开始有了争执,最后导致陆逊死亡。

回答5:

孙权年龄越来越大,害怕四大家族日后造反,更害怕陆逊以后会报仇,干脆直接逼死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