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净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本自清净的性质,只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见地。既然本自清净,又何来惹尘埃呢?就比如一颗宝珠,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阻挡宝珠本身内部的光芒。就如同一块真金,无论是什么形状,无论是哪里,真金的本性不会变化,谁也污染不了。
相关传说:
有一天,五祖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
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伙看到后,都觉得奇怪,然而这让弘忍大师看到了慧能的潜力,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
后来就像孙悟空的故事一样,在夜间,慧能到了弘忍大师的室内,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
这是六祖慧能的一首诗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是一种唯心思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主要意思是;佛性是清静的空无任何物体,又怎么能沾染上世间的尘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