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参考:
1、《读将相和有感》
今天,我读《将相和》这篇文章,大将廉颇因为先前不知道蔺相如的本事和苦心,一次又一次冒犯他,侮辱他,但是蔺相如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廉颇,后来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苦心,上门请罪。
说到这里,大家恐怕想发问了,蔺相如是何许人也?有多大的本事?廉颇又是何许人也?又以何功在大将之位?一切代我一一道来。蔺相如本是一介布衣,在《完璧归赵》中初露锋芒,受到赵王器重,当了大夫,又在《渑池之会》中与秦王唇枪舌剑的辩论,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就因为这两件大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是赵国最厉害的大将,战果辉煌,可称为常胜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之职,但廉颇不知这两件事的经过,所以一直很不服气,处处与蔺相如作对,最后明白了蔺相如的心事,才上门谢罪。
从蔺相如身上,我学到做人应该宽容大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心系国家的精神,从谦颇身上我学到另外一种做人之道,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好品德。
所以,我们要学习廉颇勇于认错的精神,但更要拥有蔺相如宽容大度的胸怀。
2、《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学完以后,我想到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让自己吃亏,也不要破坏了集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平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荣誉,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同学,干错了事情,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认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还是低头认错。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将相和》讲了:廉颇看着蔺相如凭着一张嘴当上比他高的管位,便产生了矛盾。后来明白了蔺相如的用心良苦,便负荆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故事中的蔺相如是个勇敢、聪明的文人,我蛮欣赏他的。在大殿内,他洞察到秦王一丝诚意也没有,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取回了和氏璧。如果我是蔺相如的话,我才没想那么多,直接要秦王要回和氏璧,想必这么做一定会被守在秦王旁边的侍卫杀掉。看来我这个人以后在生活上吃亏,凡事都不懂得转弯,总是很死板。例如查改错,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催着他们改错,弄得我特烦。如果这样做会很省力:谁没改错,就让老师来教训他们一顿。经过这次的教训,保证他们下不为例。如果犯事都会转弯的话,想必我也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文人。
而廉颇我更加欣赏他。他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便负荆请罪。我原本以为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话时,会冲到他家找他“理论”。没想到,廉颇的度量这么大。据我所知,大将军一般都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凡是听到有人反驳他,就会用暴力解决这件事。好在这件事没在我的意料之中,不然赵国就会引起内轰,让秦国有机可趁。也正因为他度量大并懂得是非黑白,才得以化干戈为玉帛。最后两人还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最后我悟出一个哲理:一个集体起内轰,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