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福利国家”理念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以及社会民主党人的“第三条道路”改革,推动了传统“福利国家”理念的自我扬弃和自我革新。在此基础上,一种新型的“福利国家”理念在西欧孕育产生,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型“混合经济”理念。在传统“福利国家”理念中,所谓“混合经济”,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与消费方面,建立私人企业与国有企业、政府与私人同时发挥作用的双重经济与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强调的是国有化和其它形式国有资本对私人经济的直接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管制”和被“管制”关系。而新“福利国家”理念认为,国有化和经济“管制”导致经济低增长和低效率,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即主要不是在国有和私有之间取得平衡,而是在“管制”和“解除管制”之间、在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方面,国家和市场有着不同的、相互难以替代的作用。强调“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协作机制,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动力机制的同时,把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
新型“充分就业”理念。在传统“福利国家”理念中,“充分就业”是实现公民自我保障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也是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的工作思路是,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原则,推行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确保“人人就业”和“终生就业”。而新“福利国家”理念认为,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必然会冲击西欧各国劳动就业市场,带来大规模失业,使“人人就业”和“终生就业”难以实现。因此,政府必须从“充分就业”的迷幻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努力营造开放、竞争和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进行重新调配,推行“灵活化”和“劳动时间部分化”相结合的全新就业理念。
新型“公平分配”理念。传统“福利国家”理念认为,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病,其严重之处,不仅在于它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在辛勤劳动的穷人中间所造成的冤屈和不公平愤懑情绪,因而主张国家对遗产与收入征收累进税和实行转移支付政策,使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更为均等。而新“福利国家”理念认为,相对于“收入均等”而言,对“可能性”的公平分配,即“机会均等”更为重要,必须在“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突出表现为,“应当尽可能地不是给予人们物品,而是给予他们能力和责任”,强调“教育是现有的最佳经济政策”,加大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加强科学研究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保姆型国家”为“输血型国家”。
新型“社会福利”理念。在传统“福利国家”理念中,享受社会福利、抵御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以及享受文明人应有的生活标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保障表现为公民的政治权力而不是以慈善的形式出现的”,政府有义务对此作出保障,并承担最后责任人的角色。而新“福利国家”理念认为,传统福利国家片面强调公民权利,忽视了公民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结果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公民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对福利过度依赖等问题。因此,新福利国家必须注重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自我实现意识,把国家提供福利保障和个人积极就业、努力工作结合起来,在权利和责任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等民间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作用,确立权利和责任对等、福利主体多元、公共服务多样以及服务方式灵活的现代社会福利系统。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86米,长是26米,宽是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