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2025-04-10 15:46: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靖江市东兴中心小学 施晓娟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这一得天独厚的形式,就能够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作“奠基”。课堂中想要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教师就应当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开发好文本,在文本的精彩之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仿写、补白,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联系旧知等多种练笔形式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 一、精彩文本仿一仿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不是出自名篇名家,就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删选才得以入册,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正处于写作初级阶段,所以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点的仿写 教材中许多优秀片段运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仿写。如《莫高窟》一课中描写飞天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飞天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其他飞天的模样。学生有的就是这样仿写的:“这些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手持喷壶,浇灌鲜花;有的围聚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神态安详,斜卧在塌……” 有时候教材中的特殊句式不是那么明显,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挖掘出教材丰富的内涵,并因材施教设计小练笔,往往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槐乡五月》的第二小节中有一段诗般的语言,句式整齐读来很有韵味,具有对仗的美感,因此,教者首先以诗歌的形式出示: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接着让学生朗读品味这段话,感受对仗美,在此基础上教给他们对仗的基本知识:“字数一样,句式整齐,读来有韵律”,然后让他们找一找文中还有没有相类似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写小姑娘和小小子的句子,接着教师出示改写范例: 呵呵呵 哈哈哈 小姑娘……来了 小小子……来了 衣襟上别着槐花 …… …… …… …… …… 可真……呀! ……! 学生的改写兴趣十分浓厚,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很快“诞生”了!”你瞧—— 呵呵呵,小姑娘飘来了,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可真漂亮呀!哈哈哈,小小子跑来了,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是槐花,可真快乐呀! 呵呵呵,小姑娘跑来了,腰间缠着槐花,手腕上绕着槐花,可真快乐呀!哈哈哈,小小子跑来了,兜里塞着槐花,嘴里嚼着槐花,可真满足呀! 这种形式的改写不但不难,而且新鲜,在改写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语言表达得到了训练,也感受到了槐乡的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黄山奇松》一文具体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而对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作了略写,笔者在教“迎客松”段落时,就引导学生领悟了作者写迎客松的方法:先整体描写再局部描写(并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话锋一转:“黄山上还有其他许多姿态各异的松树呢!你能仿照着课文写迎客、陪客、送客松的写法,看着它们的图片,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棵松树吗?”在学生笔下,黄山许多其他的名松也各自具有了自己的风韵: “孔雀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的顶部有一小丛茂密的枝叶稍稍上昂,右下方的几根枝干斜伸出去,并高高翘起,就像一只骄傲的绿孔雀正在向游客炫耀她的美丽呢!如今这棵孔雀松已经成了黄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贴壁松高大挺拔,紧贴岩壁。它的枝干稀疏并且只向一侧伸展,但是枝干上的叶子却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好象几朵飘浮在山腰的绿云,又让人联想到一位勇敢的攀岩者,正不知疲倦地向着山顶进攻呢!” 2、篇的仿构 教材中的课文,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以此训练学生的构思和成文。比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文章按照冬、春、夏、秋的四季顺序写,写出了冬天海的凝重、春天海的轻盈、夏天海的浪漫和秋天海的忙碌,在写海的同时穿插了写烟台的人们,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详略有致,写出了烟台的海四季鲜明的特色。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一些写景或状物的观察日记。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再如,《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性课文之一。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教学这篇课文中,笔者就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学生感受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方法(举例子+讲道理)和表达方法。学完课文,随即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表达,运用举例子加上讲道理的方法,也来谈一谈对生活中某个话题的看法。比如说《说节俭》、《说诚实》、《说礼貌》等等,学生劲头也很足,自己查找资料、组织语言,忙得不亦乐乎。虽然说写出来的文章也许很稚嫩,但在小学阶段这毕竟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二、空白之处补一补 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会留有空白,在艺术创作上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好的机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课文言已止而意未尽之处,从而创设情境,找准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的话,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利的。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可以寻求突破的关键之处,教师果断地泼上浓墨、画上重彩,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发掘、想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课堂练笔形式。《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可课文对此描述得十分简略,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并感受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的艰辛,在学生的感悟十分肤浅时,笔者设置了相关情境,出示文字并让学生想象写话: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头卖艺……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卖艺……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他还是不得不出去卖艺……”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品德性格。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更丰富、更深入,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 《推敲》一课中,贾岛无意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可是,宽容大度的韩愈却并没有计较贾岛的过失,反而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贾岛于是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述给了韩愈听。课文中对于贾岛和韩愈的对话并未进行描述,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两人之间对话的情景,并写下来,一方面是对前半篇课文内容的复述,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情到浓时写一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不少洋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它们是放飞情感、启迪心灵的“资源宝库”。在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来观照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一位教师曾经上的《月光启蒙》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沉浸在课文里母亲给“我”营造的童年夏夜美妙的诗情中,本课的教学任务应该说是完成了。可是教师并未满足于此,又进入了另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补充了原文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这段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就是不容小视的,再辅以恰当的音乐,当时教师饱含深情的叙述十分震撼人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来到母亲面前,看到母亲这个样子,你会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尽情倾吐在纸上。学生写的文字个个感人肺腑,有的写:“母亲啊,我永远也忘不了月光下您给我唱的儿歌,猜的谜语,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我要谢谢您!”有的说:“母亲,虽然我现在长大了,成了作家,但小时侯您给我唱儿歌、猜谜语的情景我永远也难以忘怀,那将是我生命中永远珍藏的回忆。”还有的写:“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您的!”在朗读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动情,有一位学生哽咽着几次才念完自己的文字,其他的孩子也是流着泪上完这堂课的,听课的老师们也大多眼中含着泪花。这位老师设计的练笔,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中的“我”、母亲进行了对话,从而让母子间的深情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四、促进理解练一练 由于表达的限制,文章往往不能做到处处详尽,因此,如何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化简为详,变虚为实,是巧妙拓展文本、加深理解、强化语言的好方法。 1、角色转换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2、联系旧知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段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这段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更深入?在经过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朗读体会后,学生对这段话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接着,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学过的课文里,也有不少人可以被称作“真君子”,他们身上有着优秀的品格,无愧于“真君子”的称谓。他们的名字,是否已经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上了呢?请提起笔写一下你心目中的“真君子。”随后,课件显示文字:“……是真君子。因为他(她)……。”联系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来阐述“真君子”,学生很有话说。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真君子”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其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难点就此突破。 “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语文有很多种方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课堂小练笔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它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课堂小练笔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而应安排得合理、高效,真正变为学生的“乐作”,这样的小练笔会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