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能吃乌饭麻糍。因为这样食品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且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也在变着花样地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旧时的吃食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有些是因为手艺失传,有些是因为原材料绝迹,这些美食的味道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或许只有一些记忆中的片段——一个阿婆或阿公,一辆小小的三轮车,一个小木箱和一块木筋板,再加一把刀,木筋板上放着一二块乌色的糕,这便是“乌饭麻糍”了。现在看来它也许并不美味,也许并不精致,但那又如何?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块普通麻糍,只要感情对了,它的味道就会历久弥新……
记忆里,小时候在黄岩的街巷中常会出现的“乌饭麻糍”叫卖声,一些不明就里的食客循着“乌饭麻糍”黄岩方言的腔调与深韵判断,直接将其与被长潭水库淹没的乌岩镇的“乌岩”联系在一起,这麻糍一定是过去乌岩镇的特色小吃,故名曰“乌岩麻糍”。其实,“乌饭麻糍”与普通麻糍基本一样,因其颜色乌黑,且又在麻糍外表粘上炊饭,故称“乌饭麻糍”。
要制作“乌饭麻糍”,就必须先到山上采一种俗称“山炒米脑”的嫩叶,将糯米在山炒米脑沥成的叶汁中浸泡一天后,炊熟并用捣臼捣成饭泥,然后压成一公分左右厚薄,切成长方形的块块,即成“乌饭麻糍”。所谓的“山炒米脑”在黄岩一带称“红茶”。“红茶”是长在高山上的一种灌木,果实米粒大,成熟后赤色如炒米,古人就唤它为“山炒米”。每到春末夏初,“山炒米”长出红芽红叶,因色红形如茶叶,便称它为“红茶”。据有关资料记载,“山炒米脑”能清凉解毒助消化,食后血液中留有一种异味,蚊蝇闻后逃之夭夭,因此这种风俗延续至今,据说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
关于“乌饭麻糍”,还有一段人与牛之间的美好传说。据传说四月初八是耕牛的生日。耕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日这天农民不牵牛干活,用乌饭麻糍喂牛,既可给牛滋补身体,又可让牛不被蚊蝇叮咬。既然动手做了乌饭麻糍,农家也就乘机犒劳一下自己了,少尝蚊蝇叮咬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