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为什么曾侯乙建鼓底座没人肯仿造?
高50cm、直径80cm,由八对大龙和许多的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
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由于无数条小龙首尾纠缠,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变幻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据史料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建鼓,是以一柱贯通鼓腔,竖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为乐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青铜器专家万全文说,可能是铸造者想象力太丰富,该鼓座把龙饰发挥到了一种极致。据他介绍,精美繁复的龙饰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较普遍,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共性。比如,出土编钟上面的装饰也有很多类似的龙饰。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些从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过,司母戊鼎虽然大,从工艺上讲并不是很复杂。
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该一时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青铜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该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
从铸造工艺来讲,该器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制作,并非一次浇铸完成,而是分段铸造,然后焊接起来。该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绕来绕去,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焊接也有难度,最后成形非常不易。很多冶金专家在细致研究过它后,都认为该器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国宝都有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该件建鼓底座由于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没有替代品出现。
因为仿造难度大,成本高,没有技术,所以没有人仿造。
首先,样式复杂,其次,也没有人可以想出他们的设计图案,再者,技术不足。
因为样式复杂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想出他们的设计图案,再说自己的技术也不足。
因为这件鼓底座由于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所以没有替代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