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几千年来的中国无非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想当奴隶当不了的,一种是暂时当了奴隶,这句话很精辟,当时大部分的人确实是想当奴才,但是当不了,常常看过清朝宫廷剧的朋友们都知道,奴才和臣这两个词是不同的,在皇帝的面前有的人自称奴才。有的人自称是臣,称奴才的人是满人,称臣的人是汉人。
那么这两个称呼哪个高哪个低呢?按理来说,应该是奴才的低,臣的高,应该是当奴才比较卑微。当奴才太卑微,只是一个人当一个官员的奴才。当大臣的话,他好歹是政府的官员。是整个朝廷的大臣,实际上清朝奴才的地位比大臣要高。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满人属于清朝的特权阶级,说自己是奴才就代表着他是特权阶级的一份子,和皇帝的关系也更加的亲密,但是汉人的大臣属于外族。他和皇室只有君子和大臣的关系,而没有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所以关系就稍微远一些。
那些自称奴才的人显得更加忠诚,所以很多人都想自称奴才,奴才和臣,这两个称谓之间非常的微妙,有意和无意之中就区分开了汉族和满族两个民族,雍正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不论是奴才还是大臣,都应该是臣下的意思,所以不应该两个一起用,应该一律都称臣。但很多人不听从命令。后来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也下了命令。接着这个行为就流传开来。
奴才和大臣有意和无意之中就区分开了汉族和满族两个民族,雍正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不论是奴才还是大臣,都应该是臣下的意思,所以不应该两个一起用,应该一律都称臣。
奴才和臣是两个种族不同的称呼,奴才更亲近,臣无形中拉开了距离,称奴才的是满人,称臣的是汉人。满人属于清朝的特权阶级,自称奴才
满人在朝为君臣关系称“臣”,在本旗为主仆关系称“奴才”。而汉人与皇帝之间只有君臣关系,所以应该称自己为“臣”。
因为“奴才”和“臣”的称法代表着不同的人,“奴才”是满人的称法,“臣”是汉人的称法,并且奴才更为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