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古人在高粱种植栽培上,注重与豆类等间作套种;遵循“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原则,提倡早种早收,注重田间管理,倡导及时收获。
高粱在我国种植很早。在山西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辽阳三道壕子西村、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遗址、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先周文化层、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大连市大嘴子村落遗址等处,均发现了炭化的高粱。
根据考古发现,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出土的炭化高粱子粒和茎秆推断,证明西周至西汉期间,高粱已在我国许多地方种植并有相当产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高粱列于“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这里的“中国”指我国北方地区,即北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
以后的有些农书更进一步认为,高粱始种于蜀地。因此,高粱原产中原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原产我国东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能性较大。
在高粱被驯化栽培后,并没有如粟、麦等大宗作物那样得到大规模地栽培种植,只在局部地区如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种植。
高粱在古代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使得高粱的命名带有明显地域性,增加了名称的复杂性。而又因其形类稷、粱等,在古代高 粱就被冠以纷繁复杂的名称。
高粱